为何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-作为唐朝后的第一个大统一宋朝
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无法拿回幽云十六州,原来是背了唐朝藩镇的大黑锅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北宋的守成与盲目扩张的唐朝,太多纠葛牵扯不清北宋,作为唐朝之后的第一个大统一完成,其疆域东北以...
北宋和唐朝的关系,纠葛着呢。作为唐朝之后的第一个大统一王朝,北宋的疆域其实也不小——东北到海河、河北霸州、山西雁门关,西北到陕西横山、甘肃东部、西南到岷山、大渡河。可为啥总有人觉得它“不够格”当大统一王朝?一来是跟前朝大唐比,差了太多;二来啊,那会儿少数民族政权太能打,北宋很多时候只能憋屈地认怂,哪像大唐能让四方都服服帖帖。
所以李唐有“泱泱大唐”的称号,北宋却从没听过这种赞美。后来宋神宗收复河湟,宋徽宗赎回幽云七州,还是有人觉得是汉人王朝的耻辱。尤其是后来被金国赶到南方,两帝被掳,更是头一遭。
可北宋为啥这么惨?除了统治者不行,唐朝也得背大黑锅。
先说幽云十六州为啥成了契丹的跳板,让北宋一直被压着打。这事儿,唐朝脱不了干系。
石敬瑭拱手送出幽云十六州,中原门户就这么开了
幽云十六州,就是现在的北京、天津,加上山西、河北北部,东西六百公里,南北两百公里,总面积十二万平方公里。幽、顺、檀、蓟、涿、瀛、莫七州在燕山以南,其余在太行山西北。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农耕文明挡北方游牧势力的屏障,没它,天下难安。
明朝朱棣迁都北京,不就是因为守住幽云才能挡住北方?古人说“幽、燕诸州,盖天造地设,以分藩、汉之限,诚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,真没夸张。燕山、太行山天然挡着,游牧民族不擅山地作战,有了这防线,就能把他们关在关外。
可没了幽云十六州,中原门户大开,游牧骑兵一过燕山,华北平原就跟无人之境似的。北宋没这屏障,只能在河北滹沱河沿线死守,搞出冗兵之弊,硬撑着。
那北宋为啥没拿到幽云十六州?不是不想守,是早在北宋统一前,它就不在汉人手里了。
五代十国时,后晋高祖石敬瑭亲手把它送给了契丹。从那以后,中原一直被契丹威胁,石敬瑭自己建的后晋也遭罪,他后人还叫他“儿皇帝”,契丹老父亲的“儿子皇帝”。
石敬瑭为啥舍得送幽云十六州?他好歹是后唐大将,幽云的重要性能不知道?普通人都能看出来,他这个后朝第一功臣,能不明白?
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,后唐建立时立了大功,救过李存勖和李嗣源的命。李嗣源登基后,他当上河东节度使,一方诸侯。后来李嗣源死了,儿子李从厚继位,怕藩镇坐大,就想削弱他们。结果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反了,李从厚丢了帝位。
石敬瑭有意思,没直接帮李从厚,反而幽禁了他向李从珂表功。可李从珂上台后也不信他,处处提防。石敬瑭早有野心,就像当年劝他岳父一样:“顺应时势,该出手时就出手。”
于是他装病麻痹李从珂,最后跑回河东藩镇,偷偷壮大势力。李从珂还是不放心,想把他调走,等于夺他的基业。石敬瑭当然不干,可一藩之力反整个后唐,胜算太小。
这时候,他心腹桑维翰出了个主意:认契丹当爹,割幽云十六州换契丹兵支持,当“儿皇帝”。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的根子,其实是唐朝藩镇政策的后遗症。
唐朝搞藩镇,最大的藩镇多是少数民族,比如安禄山是粟特族,石敬瑭也是,后唐皇室是沙陀族。中原少数民族多了,对契丹这种防备心就低,没汉族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”那套。
而且藩镇权力太大,中央根本管不住。节度使在当地能随便扩军,土皇帝似的,才有底气反叛。安史之乱前节度使权力就重,之后更是一天比一天割据。五代时各政权为了拉拢地方,还更大力搞藩镇。
所以啊,唐朝的藩镇制度,让少数民族进了中原,还扎下根。石敬瑭这种少数民族节度使,对契丹没那么多忌惮,才敢割地。也因为这事儿,北宋一直被少数民族压着打,后来的西夏,也跟唐朝藩镇脱不了干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