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主要沿袭后周的制度-那么枢密院与三衙有何关系 (宋朝主要沿袭的国家)
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,简称,枢府,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、武大权,称为东、西,二府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宋史·职官志二,说,宋初,循五代之制,置枢密院,与...
枢密院这玩意儿,简单说就是管全国军队的最高机构,简称“枢府”。宋代那会儿,它跟中书省一个管文、一个管武,合称东、西“二府”,权力大得很。
《宋史·职官志二》里写了,宋初沿袭五代的老规矩,设了枢密院,跟中书省对着掌大权,就是“二府”。
还有《通考·职官考四》也说,唐末的时候,管军队的活儿都是内臣(宦官)干的,枢密使就开始跟宰相分权了。到了五代,换成了读书人当枢密使,全都是皇帝心腹,权力比宰相还大。赵匡胤上台后,干脆让宰相主抓文事,参知政事当副手;枢密使主抓武事,副使当副手,分工倒是挺明确。

枢密使就是枢密院的一把手,也叫知枢密院事;副手叫枢密副使或者同知枢密院事,下面还有签书枢密院事、同签书枢密院事这些官。再往下有都承旨和副都承旨,负责“传皇帝的命令,管院里的事”,得武官来干。还有编修官,人数不定。枢密院主要管士兵花名册、兵符,只要皇帝批了,就能调兵遣将。枢密使的地位比宰相稍微低一点,但跟参知政事、门下侍郎这些人一样,都叫“执政官”。
其实枢密使这官,唐太宗时就有了,但唐代那会儿只管军事情报、机密文件,还都是宦官当。到了宋代,地位怎么一下子就抬这么高,权力这么大?跟那时候的形势分不开。国内老百姓和官府的矛盾本来就尖锐,北宋刚就有王小波、李顺起义;外面又有契丹、西夏这些邻居虎视眈眈,边防压力山大。宋王朝得养一大堆军队,才能挡住外敌、压住内乱,所以得有个硬机构管军队,这就是枢密院。当然啦,设这个还能削弱宰相的权力,让皇帝的权力更集中。
元丰改制后,枢密院还是留着。但北宋那会儿,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关系搞得挺别扭。王明清在《挥麈录》里说,枢密使和中书省每次上奏,谁也不知道对方说了啥,老互相猜忌,耽误事。宋神宗的御史滕达道也吐槽,战事该谁管?中书省主外,枢密院主内,这么各干各的,仗能打好?后来南宋吸取教训,为了打仗方便,搞了个“平章军国重事”,把兵权抓一块儿。
北宋初年,还沿袭后周那套,殿前司和侍卫司管着禁军。但赵匡胤对禁军的人事、编制、部署都动了大手术。建隆二年(961年)晚上,他把石守信、王审琦这些当年帮自己篡位的禁军大将叫来喝酒。赵匡胤说:“我当皇帝后,天天睡不着,还不如当节度使自在。”石守信他们赶紧说:“天下都归您了,谁敢有二心?”赵匡胤冷笑:“你们没二心,你们手下人要是贪图富贵,突然给你们披上黄袍,你想不干成吗?”石守信他们一听,吓坏了,第二天就装病辞职,赵匡胤赏钱、结亲家,把他们打发到外地当节度使,这就是“杯酒释兵权”。之后,赵匡胤提拔了一批资历浅、好控制的人当将领,但防得死死的。他还废了殿前都点检、副都点检这两个官,让殿前都指挥、侍卫马军都指挥、侍卫步军都指挥各管一摊,合称“三衙”,谁也不归谁管。禁军从此没统帅,将领直接听皇帝的。
南宋时,殿前司管殿前各部队的名册,侍卫亲军马、步军司分管马军、步军的名册,还负责管理、训练、驻防这些事。“三衙”和枢密院分工明确:枢密院能发兵,但不管带兵;“三衙”能带兵,但不能发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