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设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-祠禄制作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 (之前设置)
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,隋唐未兴,明清不继,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,它虽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,但性质却颇不相同,唐代的宫观使,是实际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,而宋代的祠禄官,虽叫做,监某庙,、,...
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一套职官制度,隋唐那时候还没兴起,明清也没接着用,算是宋朝“佑文”政策搞出来的产物之一。虽说它能追溯到唐代的宫观使制,但性质其实差挺多。唐代的宫观使,是实实在在管宫观事务的官;宋代的祠禄官呢,虽然也叫“监某庙”“提举某宫观”,但跟宫观本身的事八竿子打不着,“祠”和“禄”基本脱钩,纯粹是挂个名领份钱罢了。这制度从宋真宗那会儿开始,初衷是“佚老优贤”,专门给高官发福利的。

清代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》里说得挺明白:“自真宗置玉清昭应宫使,以王旦为之,后旦以病致仕,乃命以太尉领玉清昭应宫使,给宰相半俸,祠禄自此始也。”刚开始那会儿,祠禄制度,“莅兹重职,允属台臣”(就是那时候能当这官的,都是朝廷大官),职位高,人还少。后来王安石变法,这制度就变了味儿,成了安置反对新法的人的地方,职位一下子多了不少,不光高官,中层也能沾光,从几个人变成了快一百人。再往后发展更猛,到南宋初年,能统计出来的祠禄官就有一千四百多个。要知道南宋版图比北宋小,宫观也少,这数字确实吓人。
南宋的中高层士大夫,很少没领过祠禄的。要是不小心被人弹劾了,结果多半就是自己申请“奉祠”或者被罢官后“奉祠”。对那些想干一番事业的士大夫来说,这肯定是打击;但对那些不想升官或者升不上去的人来说,倒也算是个不错的退路。比如大儒朱熹,当官的时间本来就不长,还老嚷着“请祠”——对朱熹来说,“奉祠”确实挺好:既然没法在朝廷推行自己的主张,那我就回乡讲学、写书去,照样能领份工资。
因为“祠禄”在南宋太泛滥了,好多仕途不顺的士人都摸清了“请祠”这条路,朝廷压力自然小不了。所以史学界对这制度评价不高,比如香港的梁天锡先生就在书里说,它不光让朝廷财政紧张,还把士大夫风气和官场治理都带坏了:
(1)党人奉祠,党祸益烈;
(2)贪吏奉祠,聚敛成风;
(3)失职与祠,吏治日坏;
(4)失检与祠,士风大变。这几点说得都挺有道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制度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,特别是对南宋的文学和学术发展,影响还挺大的,值得好好说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