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重文能重到什么程度-抑武又能抑到什么程度 (宋代重文的影响)
重文抑武、国家贫弱,一谈论起宋朝,大家对它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这样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确实,自从唐朝时期的蕃镇割据引起的国家灭亡,再经过五代十国时的分裂与战乱之后,宋王...
一提到宋朝,大家脑海里冒出来的词儿,估计就是“重文抑武”“国家贫弱”吧?
确实,唐朝那会儿藩镇割把国家搞垮了,接着五代十国又是几十年分裂战乱,赵匡胤自己也是靠军士拥戴当的皇帝,这前车之鉴,加上自己屁股底下的位置,让他和后来的皇帝都对军队这玩意儿提心吊胆,生怕再出乱子。所以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,干脆直接把“重文教,轻武事”写进了基本国策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)。
这么一来,宋王室嘴上喊着“收复北方失地”的祖训,手里却没啥硬功夫,整个宋朝,别说像秦汉隋唐那样开疆拓土了,能守住自家大门就算不错。

燕云十六州那些地,一直没拿回来。北边先有辽,后来又蹦出来个金,隔三差五就跑边境来闹事;西边呢,西夏也老不安分,屡次侵犯边疆。宋朝对这些家伙,基本就是守势,实在不行就搞什么“兄弟之国”,或者掏“岁币”花钱买平安。最后嘛,还是被北方草原上兴起的蒙元给端了老巢。
那问题来了,这“重文抑武”,到底“重”到啥程度,“抑”到啥程度呢?
抑武
先说“抑武”。最出名的就是“杯酒释兵权”了,这事儿估计大家都听过,赵匡胤当皇帝第二年,请高级将领喝酒,三言两语就把军权给收了,不多说。
第二,定了条祖训:军人不能掌权。他把各地节度使都叫到京城,赏宅子让他们住京城,不让他们回地盘。反过来,派朝里的文人去各地当“知州军事”,管民政也管军事。节度使呢,就成了个虚名,武臣里级别最高,但屁事没有。
第三,精锐部队归中央,老弱病残留地方。全军挑兵,按身高、力气、速度这些标准搞“兵样”,发到各地照着选,最厉害的都挑到中央,叫“禁兵”,专门给皇帝当卫队。剩下的老弱残兵呢,叫“厢兵”,地方上的兵,平时基本没人练,就干点杂活、劳役。
这么一搞,收回大将兵权、节度使回京、精锐归中央,宋朝算是稳住了脚跟,也把藩镇割据的老根给除了。说起来,宋朝这帮统治者在“中央集权”上,确实玩出了新花样。
可这么一来,军事主官管不了兵,管兵的又不懂军事,整个国家军事力量就弱得不行,长期在北边、西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,苦苦挣扎。
重文
再说说“重文”。跟武力被压着比,宋朝对文人、文官那可真是优待,比其他朝代好太多了。
第一,优待士大夫,文人就是比武人高一头。这其实跟上面说的“军人不能掌权”是一个路子。赵匡胤对文官宽厚到啥程度?
他和宰相赵普聊天时说过:“我现在用儒臣去管地方,就算他们都贪赃枉法,造成的祸害也不到武臣的十分之一。”意思就是,文官贪点钱?没事!武将掌权?那可不行!
他还把“不杀大臣及言事官”当祖训刻在太庙里,让后代子孙都得守着。后来宋徽宗被金人抓走了,还让人捎话给赵构,说这个祖训千万不能忘。
第二,科举制度给足了面子。唐朝考生考科举多难啊,考中进士,只是拿到了个“任职资格”,还得去吏部再考一次,通过了才能当官,而且大概率就在京城当个小官,考不过的只能去地方打杂。宋朝呢?考生一考上进士,直接就能进官体系,立马当官,爽不爽?
唐朝考生就算考中进士,也不代表能当官,得去吏部再考,考过了在京畿当小官,考不过去地方打杂,还得做出成绩才能转正。宋朝考生就幸福多了,一考中进士直接当官,不用折腾。
不光这样,宋朝科举名额比唐朝多得多,到宋仁宗嘉佑二年(1057年),干脆定了规矩:只要能参加殿试的进士,一个都不刷,全录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