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定了安史之乱后-唐朝为何无法扭转藩镇割据的局面 (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大将军是)
唐王朝艰难地平定了安史之乱,为何还是无法扭转藩镇割据的局面?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,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,公元762年年底,负责主持平叛事宜的新任朔方节度使、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指挥唐军在昭觉...
唐朝好不容易平了安史之乱,为啥还是没能阻止藩镇割据?这事儿得从头说起。
公元762年底,新上任的朔方节度使、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,带着唐军在昭觉寺那边把史朝义的叛军揍得够呛,又把洛阳城夺了回来。接下来的几个月,仆固怀恩领着朔方军一路追着史朝义的残兵打。
安史叛军当时势头正猛,唐朝一开始就定了调子:“首恶必办,胁从不问”。所以史朝义一看大势已去,手下那些将领纷纷倒戈投降了。没多久,史朝义没路走了,自杀了。折腾快八年的安史之乱,总算算完了。
消息传开,朝廷上下都乐疯了。诗圣杜甫当时也激动得不行,提笔写了那首有名的《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》,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,写得就是他当时的心情。
当时所有人都觉得,安史之乱平了,天下该回到那个让人念叨的“开元盛世”了。可历史没按大家想的走,唐朝不仅没回去,反而一步步滑向了藩镇割据、军阀混战的乱局。
那场把大唐折腾得够呛的安史之乱都平了,为啥唐朝还是躲不开藩镇割据呢?
要说这事,还得从节度使制度怎么来的说起。
唐朝刚建立那会儿,统治者搞了均田制,还从隋朝那儿继承了配套的府兵制。全国各地都设了折冲府,府兵平时种地,打仗了就拿起武器上。那时候天下还不稳,折冲府主要设在关中,拱卫长安,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。
后来唐朝越来越强,唐高宗、武则天两口子老往外扩张,兵力就不断往边疆跑。到了唐玄宗时期,已经变成外重内轻了。这时候经济是发展了,但土地兼并越来越厉害,均田制撑不住了,靠它吃饭的府兵制也跟着完蛋。
而且唐朝疆域太大,一开始“中央—州—县”那套体系有点管不过来,三百多个州呢,中央根本管不过来。之前唐太宗在州上面加了“道”,但道只是监察区,不是行政区,道的长官只有监察权,没行政权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唐玄宗把十道分成十五道,中央派官员当采访使,负责监察辖区。然后他又废了均田制、府兵制,改用征兵制,还在边疆重镇设了节度使,让他们全权管辖区的事,但得接受采访使监管。
要是就这体制,节度使听中央的,又被采访使盯着,想割据都难。
可问题出在唐玄宗自己身上,他太宠安禄山了,不仅让他兼河北三镇节度使,还把采访使的职位也给了他。这么一来,安禄山军政大权、监察权一手抓,就有了跟中央叫板的本事。
前面说过,唐朝平叛时对降将的政策是“首恶必办,胁从不问”。所以安史之乱平了后,唐代宗直接把史朝义的手下李怀仙、田承嗣这些人就地封成河北三镇的节度使。这么搞,唐朝算是名义上统一了,但实际上河北三镇还是那帮降将控制着,中央根本调不动他们。
很多人觉得,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乱了,各地藩镇都不听中央的,各玩各的。
其实这是个误区。唐代宗平了安史之乱后,真正割据的只有河北三镇,其他少数反叛的藩镇,中央都给压下去了。唐朝末年之前,大部分藩镇还是听中央的,就算河北三镇割据了,也会表面听中央的,安抚一下百姓。
从唐代宗到唐懿宗这一百年里,唐德宗、唐宪宗、唐穆宗好几个皇帝都想过办法削弱藩镇。虽然中间河北三镇又反了,还有“二帝四王之乱”这些糟心事,但中央大部分时间还是能管住大部分藩镇。甚至唐宪宗的时候,还一度把割据的藩镇给收拾了,解了藩镇危机。而且中央一直握着支强兵,震慑各地藩镇,不像周天子那样,成了摆设。
不过安史之乱对藩镇割据确实起了催化作用——唐玄宗天宝年间,边疆就九个节度使加一个岭南经略使。可到了唐代宗平了安史之乱后,天下已经形成了三个藩镇集中区:边疆、中原、东南。
边疆藩镇负责抵御外敌;中原藩镇用来改变外重内轻的格局,牵制边疆藩镇,让他们不敢轻易威胁中央,同时跟东南藩镇沟通;东南藩镇则从财政上支持中央。这一百年里,中原、东南和大部分边疆藩镇都在中央控制下,没割据。
这局面彻底改变,得从那场席卷唐朝的“黄巢起义”说起。
公元878年,黄巢起义爆发,唐僖宗让各镇出兵平叛,可那些节度使都想着保自己的实力,黄巢不打到他们地盘上,绝不出兵。这么一来二去,起义越闹越大,黄巢的队伍不断扩张。各地藩镇为了自保,只能拼命扩充兵力。就连唐僖宗委以重任的诸道行营都统高骈,也搞起了拥兵自重、养贼自重,看着黄巢北上进关中,攻陷长安。
后来,各镇节度使总算把黄巢起义给平了。可这时候各地藩镇已经坐大了,中央也没了震慑他们的兵力。再加上唐朝统治者又拿出祖传的“首恶必办,胁从不问”,封了一堆起义军降将当节度使,这里面就有亲手终结唐朝的朱温。
这么一来,各地藩镇彻底失控,唐朝中央政府成了摆设,公元907年,唐朝就这么没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