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唐宪宗去世之后-藩镇为什么会失控 (唐宪宗之死)

唐宪宗死后不久,藩镇就开始失控了,这种失控是从幽州开始的,唐穆宗派文职官员张弘靖进入幽州担任节度使,但是张弘靖一进入幽州,就受到了当地将士的排斥,为什么会这样呢?据正式记载,这是因为张弘靖表现出的一副...

admin
唐宪宗刚走没几天,藩镇那边就开始闹腾了,第一个冒泡的是幽州。 唐穆宗派了个文官张弘靖去幽州当节度使。结果呢?张弘靖刚到幽州,当地兵痞子们就不待见他。 为啥?据说张弘靖那副文人做派,把幽州那帮崇尚武力的兵给看毛了。 以前河北的节度使,哪个不是跟着士兵一起晒太阳、淋雨水的,同吃同住。张弘靖倒好,坐个轿子往人堆里一杵,燕地兵看了都直翻白眼。 更气人的是,张弘靖天天摆出一副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臭脸,跟人说:“你们能拉两百石的硬弓?顶个屁用,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!”军营里一听这话,个个火冒三丈。 要是在宋代,文官系统硬气得很,军人们听了这话肯定不爽,但一般也不敢吭声,毕竟那时候“文尊武卑”是主流。军人就是爪牙,天职就是听指挥,见文官得站直了,甚至得装孙子。 还有更损的说法,军人没资格参与军事谋划——你啥时候见过狗和人一起商量怎么打猎的?说白了,军人就是干活的,别瞎掺和。 后来有个叫汪藻的翰林学士,还专门写了《驭将三说》,说见大臣得提着棍子小跑,不能参与谋划,不然就不肯卖命了——说白了,就是让武官当个听话的狗。 但安史之乱前可不是这样。那时候诸葛亮、谢安那些文官,儒雅得不行,手下的武将哪个敢看不起他们?反而看着人家那股子书卷气,武将们自个儿都觉得土。 可这套放到中晚唐,就坏事了。文官本来就压着武官,武官们一肚子火,现在还敢这么明目张胆地侮辱人?叔能忍,婶也不能忍啊! 更让兵痞们不服的是,张弘靖一介书生,不懂战术,却摆着统帅的架子教训身经百战的兵,谁不觉得皇帝瞎了眼?你一个文官,狐假虎威也就算了,还欺负我们这些国家的顶梁柱?真当自己是根葱了! 不满攒够了,幽州兵直接把张弘靖给办了。这么一折腾,幽州一夜回到解放前。 看着这情况,很多人觉得就是张弘靖不会办事,把幽州搞砸了。 其实吧,这看法太片面了。张弘靖可不是个草包,皇帝派他去幽州,就是因为他以前在河东干得不错,能镇住场子。不然谁敢把他往这种虎狼之地送? 张弘靖去幽州,说白了就是中央要削藩,得让文官压着武官,把武官的蛋糕分了。这是削藩的必经之路,不然削个屁的藩。 后来宋代削藩成功,就是文官把武官的权力削得干干净净,将领再牛也得被文官拿捏。北宋的狄青,牛得不行,但还是被文官各种拿捏,连个屁都不敢放;南宋的岳飞、韩世忠,牛上天了,不也被文官整得够呛?韩世忠吓得半隐居,岳飞稍微有点脾气,就直接没了。 可中晚唐那会儿,文官敢这么欺负武官?那是找死。 不是中晚唐的武官觉悟低,动不动就造反,也不是南宋的武官觉悟高,宁死忠君。实在是利害关系不一样。 张弘靖这任务,在当时根本就是死局。 上策:硬刚武官,结果被干掉;下策:向武官低头,回去中央就得被砍;中策:玩平衡,但两边不讨好,大概率也没好下场。他选了上策,凉凉。 政府一看,也不敢替他说话,只能说他办事不力。 幽州一失控,成德也跟着闹起来了。 政府收回成德后,让魏博的田弘正去接管。田弘正想带自己嫡系部队去,政府不让。结果呢?田弘正刚到成德,就被当地兵给杀了。 有人觉得,要是让田弘正带兵去,成德就不会乱了。 问题是,臣子的忠心靠不住。田家在魏博世袭多年,田弘正要是把成德也拿下了,魏博和成德两大军区合流,更难收拾了。 可不让田弘正带兵,他又控制不住成德,最后还是被杀。 这时候魏博的节度使是皇帝嫡系李愬,但看到幽州、成德都乱了,皇帝也不敢用没根基的人了,就把田弘正的儿子田布调回魏博。 田布接到调令,懵了。回魏博吧,怎么干都不对:帮中央压武官?武官能把他撕了;帮武官跟中央对着干?中央能把他全家端了。 最后他想,横竖都是死,不如选忠君。结果呢?田布一屁股坐在中央那边,魏博兵不干了:“你天天为中央着想,刮我们六州的肉去养朝廷,我们有什么罪?” 你要是按河朔老规矩来,我们认你当老大;不然,手里的刀可不认你! 田布被逼得没办法,自杀了。 前面跟中央对着干的节度使,虽然过得提心吊胆,但好歹还活着;现在选忠君的,直接被逼死了。 田布死后,魏博的大佬宣布:还是按以前的河朔规矩来。 幽州、成德、魏博三大军区又凑一块儿,河朔三镇又恢复了无法无天的样子。 都说唐宪宗的子孙没魄力,守不住削藩的胜利。 可魄力有个屁用?这是烧钱、堆炮灰的事。就像美国打伊拉克,打赢了才发现,维持胜利要烧多少钱、死多少人,最后还不是撤了? 宪宗那会儿,政府是拉满弓的状态,拼了老本削藩。可这种状态,宪宗活着都撑不久,何况他突然死了? 想稳住胜利,得低成本控制,可当时根本搞不出这种体系。 后来中央和河朔打了六十年,该得到的得到了,得不到的也知道争没用,终于形成了均势。 帝国的主要矛盾,从中央和藩镇,变成了朝臣和宦官斗,朝臣不同派系斗。

唐宪宗死后不久,藩镇就开始失控了,这种失控是从幽州开始的。

唐穆宗派文职官员张弘靖进入幽州担任节度使。但是张弘靖一进入幽州,就受到了当地将士的排斥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据正式记载,这是因为张弘靖表现出的一副文人作派,让崇尚武力的幽州军人看不惯。

先是,河北节度使皆亲冒寒暑,与士卒均劳逸。及弘靖至,雍容骄贵,肩舆于万众之中,燕人讶之。

除此之外,张弘靖还总是一副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样子,就算你能拉开二百石的硬弓,却是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,有什么用啊?

数以反虏诟责吏卒,谓军士曰:“今天下太平,汝曹能挽两石弓,不若识一丁字!”由是军中人人怨怒。

唐宪宗去世之后-藩镇为什么会失控 (唐宪宗之死)(图1)

这种论调,如果放在文职系统强大的宋代,军人们听到了虽然也很反感,但是通常不敢怎么样,因为这种论调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。

军人就是传说中的爪牙,他们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,文职长官坐在上面,他们只有站着的份;甚至见到文职长官时,必须得表现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。

甚至还有一种更具侮辱性的说法,军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军事策划与指挥,因为你什么时候见过狗和人一块制订如何捕猎的计划?

翰林学士汪藻上驭将三说:……祖宗时,三衙见大臣,必执梃趋庭,肃揖而退,盖等威之严,乃足相制。又,遣将出师,诏侍从集议者,所以博众人之见,今则诸将在焉。诸将,听命者也,乃使之预谋。彼既各售其说,则利于公不利于私者,必不以为可行,便于己不便于国者,必不以为可罢,欲其冒锋镝,趋死地,难矣。自今诸将当律以朝仪,毋数燕见。其至政事堂,亦有祖宗故事,且无使参议论之馀,则分既正而可责其功。是三说果行,则足以驭诸将矣,何难乎弭盗,何忧乎遏敌哉!

当然了,这种论调放在安史之乱前的时代,军人听起来虽然也很反感,但是通常也不敢怎么样。因为在安史之乱前的时代,诸葛亮和谢安之类的人,都是极尽儒雅风流的样子,而他们手下那些五大三粗的将领,哪个敢因为他们不会武功,就看不起他们呢?

恰恰相反,看着人家那副文人作派,那些五大三粗的军人,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自惭形秽。

问题是,这种轻视军队的论调,放到中晚唐那可坏事了。

文职系统凌驾于军人系统之上,军人们本身就已一肚子邪火了,现在听到你再这样肆无忌惮的侮辱军人,真是叔可以忍,婶也不能忍啊。

更主要的是,看着张弘靖一副书生样,不是军人,战术不懂,却居高临下地对待身经百战的将领,谁也感觉皇帝真是瞎眼了,这种人也能当统帅?

现在你狐假虎威,还肆意欺负、侮辱我们这些国家的柱石,真是忘了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。

最后,这种不满的情绪不断发酵,于是幽州军区的将士很快把张弘靖干掉了。这样一折腾,幽州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解放前。

面对这种事实,我们很容易感觉幽州失控,就是张弘靖处理不当的结果。

其实呢,这大约是站在军人角度上看问题,好像军人并不想造反,只是文职官员在军区胡折腾的过火了。

我们必须得知道,张弘靖是一个资深的干练的军政长官,皇帝之所以调张弘靖到幽州当节度使,就是因为他以前类似的工作干得非常出色。否则,皇帝哪敢随便派他到幽州这种如虎如狼的地区呢?

张弘靖先在河东,以宽简得众,总与之邻境,闻其风望,以燕人桀骜日久,故举弘靖自代以安辑之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张弘靖进入幽州,与军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激化,几乎是无可避免的。

张弘靖进入幽州的主要任务,就是让文人系统凌驾于军人系统之上,并且削夺军人势力的既得利益。

这是削藩的必由之路,如果绕过这个过程,所谓的削藩从何谈起呢?

后来宋代削藩成功的主要标志,就是文职凌驾于军人系统之上,并且把军人的各种权力削夺殆尽。

在这种背景下,一个将领再牛,也会受到文职官员的各种打压,关键是,打压完了他,他还啥脾气也不能有。对此,都不用说普通将领了,只要看看宋代极具传奇色彩的统帅就可以知道了。

北宋的狄青牛到天上了,而且极具传奇色彩,但是因为他是军人,所以一直受到文职官员的各种形式的打压、甚至是欺负,关键是,狄青对此一点脾气也不敢有。因为他任何敢有脾气的表现,都有可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中。

即使如此,一些莫须有的流言,也让狄青处于恐惧中不能自拔,因为当朝太祖皇帝就是军人出身,而且篡位当了皇帝;你狄青现在混的这样牛X,会不会有一天向太祖皇帝学习向太祖皇帝致敬。

南宋的岳飞、韩世忠牛到了天上,也一样让文职官员欺负的要死要活,韩世忠让欺负后,吓得只能过着半隐居的生活;岳飞只是稍稍流露出一点小脾气,当时就万劫不复了。

但是在中晚唐时代,文职官员想这样欺负军人,那真是想找死了。

这绝不是因为中晚唐的军人政治觉悟低,一个不高兴就敢造皇帝的反,也不是因为南宋的军人政治觉悟高,宁死也要忠于皇帝,实在是因为彼此的利害关系不同。

从某种意义上,张弘靖接受的任务,在当时环境下,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唐宪宗去世之后-藩镇为什么会失控 (唐宪宗之死)(图1)

当时的张弘靖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。

上策,他积极代表中央政府的意志,强势打压军人势力,结果就是与军人矛盾激化,然后让火并了。

下策,就是他一味向军人势力妥协,有意无意成为军方的代理人,而他这样做的结果,就是中央政府会认为他失职的。如果出现这种结果,他恐怕会死得更难看。

因为张弘靖只是一个文职系统的成员,所以很难得到军人系统积极支持,更主要的是,就算军人系统积极支持他,当皇帝调他回中央政府时,他就敢公然拒绝?

中策,就是在这两种力量之间玩危险的平衡,但是有可能两头不落好。最后,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。

张弘靖显然选择了上策,结果呢?被幽州军人干掉了。而政府都不敢为他辩解,只能承认这是他工作失职的结果。

幽州失控拉开了藩镇失控的序幕,接下来,成德也失控了。

政府收回成德军区的控制权后,让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接管成德,田弘正接管成德时,一度想带自己魏博的嫡系军队带入成德军区。

政府拒绝了这种要求,结果呢?田弘正进入成德,很快被失控的成德军人杀死。

面对这种事实上,我们很容易感觉,如果皇帝接受田弘正的这种请求,成德就不会失控了。

问题是,臣子的忠心是靠不住的。田氏世袭魏博军区许多年,如果田弘正率领魏博军人成功控制成德,这是非常危险的事,因为这有可能导致魏博、成德两大军区合流。

问题是,中央政府不让田弘正率领自己嫡系军队进入成德军区,田弘正实在缺乏控制成德军区的能力。

最后的结果,就是田弘正被杀,成德军区失控了。

此时,魏博节度使是皇帝的嫡系将领李愬。

看到幽州、成德先后失控,皇帝也不敢让李愬那种没有根基的人在魏博当节度使了。在这种背景下,皇帝就让田布回到魏博军区当节度使。

田布是前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儿子,让田布到魏博当节度使,相对更有利于控制魏博军。更主要的是,田弘正死于成德军人之手,田布与成德军区就有不共戴天之仇,从情理上,他当魏博节度使,不会轻易与成德军区合流。

田布接到这个调令,当时就感觉进退失据了。

回到魏博,他应该怎么干呢?好像怎么干也看不到出路啊。

基于军区的利益,田布应该让魏博军区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力;基于皇帝的利益,田布应该想办法让军区服从中央政府的管理。

问题是,哪种选择正确呢?翻开过去的历史,好像哪种选择,也不是万全之策。

田布敢代表中央政府压制军方利益,军区的骄兵悍将可不是吃素的,因为类似原因丢了脑袋的节度使,绝在少少数。

田布敢代表军区与中央政府对抗,从前面发生的一系列事去看,随时有可能让皇帝把他打得哭都哭不出来。因为类似原因死了全家的节度使,好像也不在少数。

经过权衡利弊,田布抱定了忠于皇帝的态度。换而言之,既然横竖都是生死未卜。我为什么不选择忠于皇帝而死呢?

所以,田布回到魏博军区,就坚定的站在中央政府一边。对此,下面的将士对他自然是纷纷反对,但是田布就是不为所动。

魏博军人看到田布一心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场上考虑问题,当时就火了。因为你事事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办事,不惜牺牲魏博军民的利益,休怪我们不客气。

布发六州租赋以供军,将士不悦,曰:“故事,军出境,皆给朝廷。今尚书刮六州肌肉以奉军,虽尚书瘠已肥国,六州之人何罪乎!”

如果你愿意按过去河朔的老传统办事,我们会拥戴你,否则,我们认得你是节度使,我们小弟手中的刀,可真不认得你是节度使!

面对这种困境,田布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。

前面一系列节度使选择与皇帝对抗,让皇帝打得哭都哭不出来。现在有人选择忠于皇帝,结果都被骄兵悍将逼死了。

关键是,众多壮着胆子与皇帝对抗的人,却又过起了滋润的小日子。

不管田布的选择是否正确,魏博也因此失控了。

田布自杀后,魏博的一位大佬宣布魏博继续按以前的河朔传统办事。

于是,幽州、成德、魏博三大军区再度实现默契,传说中的河朔三镇再度恢复从前无法无天的样子了。

癸卯,布复召诸将议出兵,诸将益偃蹇,曰:“尚书能行河朔旧事,则死生以之;若使复战,则不能也!”

唐宪宗的子孙无法巩固这种胜利,我们常常认为是他们没有魄力。

问题是,什么魄力不魄力的?这是和钱说话的,这是需要大量炮灰的事。

看到藩镇后来接连闹事,中央政府应该怎么办呢?站着说话不腰疼点,自然是不服就打他,多会儿打服他,多会儿算完。

问题是,这需要无数的钱继续烧下去,这需要无数的炮灰继续堆下去。用玩游戏的心态说,自然是帝国家大业大、人口众多,只要皇帝有魄力,从哪儿弄不出钱、整不出源源不断的炮灰。

当你处于皇帝的位置上,恐怕也会选择妥协的。

唐宪宗削藩的胜利,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,那如同美国打败了伊拉克,也接管了伊拉克。但是结果呢?却发现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,想维持这种胜利,还需要烧数不清的钱财、输送数不清的炮灰,于是经过一翻博弈,美国终于决定从伊拉克撤军了。

如果用大道理去掉,美国家大业大,拼着烧掉一大笔钱,拼着牺牲几十万士兵,就没有打不服伊拉克的道理。

问题是,谁敢这样扯,美国人民能把他祖宗骂得活过来。

在这种背景下,自然没有敢说,前总统英明神武一通软硬兼施,成功打服伊拉克。更没有人说,现任总统窝囊废一个,因为人家把伊拉克都打下来了,你却白白扔掉。

宪宗时的成就并不能持久,因为那是在政府完全拉满弓的状态下打出的成绩。这种状态,不要说宪宗突然死了,就是宪宗活着,它也是难以一直保持的。

政府想稳定这种成绩,必须得建立一种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控制体系,否则,这种成功永远只是暂时的。而在当时,似乎是无法构建起这种体系的。

经过多年的博弈,中央政府与河朔的博弈,中央政府输多赢少,所以只能接受河朔地区的特殊性,当然了,接受这种特殊性,对大唐帝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危害,大唐帝国的统一、稳定并不会因此受到破坏;大唐帝国相关地区的边防安全,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。既然如此,

其它藩镇呢?与中央政府的博弈,通常是输多赢少的,而且结果也是很惨的,所以他们普遍不再敢和河朔地区攀比,这样一来,中央政府与地方军区的冲突,终于不再是帝国的主要矛盾了。

从安史之乱开始,中央政府地方军区经过六十年的反反复复战争,彼此该得到的,大约也算是得到了;得不到的,知道再争下去,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。于是中央与地方军区渐渐形成了大家可以接受的某种均势。

从此以后,帝国的主要矛盾就是朝臣、宦官集团之间,朝臣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。


上一篇: 唐代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-而明代又为何不可能出现 (唐代出现了藩王吗) 下一篇:平定了安史之乱后-唐朝为何无法扭转藩镇割据的局面 (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大将军是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