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大唐亡于黄巢之乱还是亡于藩镇割据呢 (黄巢之乱中的大唐公主)

大唐帝国之所以会在突然间土崩瓦解,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当时的阶级矛盾难以调和,所以黄巢振臂一呼,无数草根跟着他前仆后继,一拨倒下了,又一拨跟上,但是这种力量并不足以让大唐帝国彻底崩溃,因为小农永远是小...

admin

大唐帝国突然就土崩瓦解,一个重要原因,肯定是当时的阶级矛盾太尖锐了,黄巢振臂一呼,无数草根跟着往前冲,一拨倒下,又一拨顶上。

但光靠这股子劲儿,还不足以把大唐彻底整垮——小农嘛,终究是小农,阶级矛盾再大,他们也就能当个炮灰。

真正把大唐干翻的,其实是那些趁乱瓜分大唐家底的军政长官们。

大唐亡于黄巢之乱还是亡于藩镇割据呢 (黄巢之乱中的大唐公主)(图1)

黄巢叛乱一闹,各地的军政长官动不动就被自己的小弟火并。

小弟们干翻大哥的理由,根本不用问,问来问去就那套:大哥太黑,压榨军民,我们是代表人民、代表政府来收拾他的。

黄巢叛乱后没多久,幽州节度使张公素就被自己的小弟李茂勋赶跑了。

李茂勋把张公素赶走后,赶紧给中央写了折子,大意是张公素当节度使时欺负军民,我替人民替政府把他办了,现在我先管着幽州,请中央赶紧派个靠谱的来当节度使。

现在,我暂时管着幽州,请中央快点派个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员来当节度使。

史书上写得很清楚:卢龙节度使张公素,脾气暴躁,军士都不服他。大将李茂勋,本是回鹘阿布思的族人,回鹘败了后投降张仲武,张仲武让他去守边疆,立了不少功,还被赐了姓名。纳降军使陈贡言是幽州的老将,军士都信服他,李茂勋偷偷杀了陈贡言,还说是陈贡言要造反,带着兵打向蓟州;张公素出去打仗输了,逃到了京城。

这套把戏,安史之乱后的军阀们玩得溜得很——他们打着“代表人民”“代表政府”的旗号干翻大哥,然后自称“留后”(临时负责人),让中央派新节度使。

中央政府心里门儿清,一般只能认这个“留后”当正式节度使,要是真敢派别人来,十有八九得打一架。就算派来了新节度使,他也得看当地兵痞的脸色——前任都能被赶走,他要是敢不听话,下场也好不到哪去。

以前的大唐,肯定不会这么窝囊,要么打一架,要么吵个天翻地覆,毕竟老这么惯着,不就是鼓励小弟们随便火并长官吗?可现在被黄巢折腾得焦头烂额,只能想着和平解决。

这种事跟黄巢之乱比,说到底,也是人民内部矛盾,阶级内部矛盾。所以李茂勋把幽州节度使赶走后,大唐政府很快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。

李茂勋还有更绝的——当上节度使没多久,就要退休,还希望儿子接班。史书里写:“三月,卢龙节度使李茂勋以其子幽州左司马可举知留后,自求致仕。诏茂勋以左仆射致仕,以可举为卢龙留后。”

搁以前,大唐肯定得炸锅,甚至派兵打——你退休了你儿子就想接班?节度使是你家私有财产?可现在被黄巢折腾得半死,只能认了。

大唐亡于黄巢之乱还是亡于藩镇割据呢 (黄巢之乱中的大唐公主)(图1)

从这以后,这种事就跟雨后春笋似的,到处冒。

以前敢这么玩的,大多是河北那些老牌藩镇,比如幽州(卢龙节度使),安史之乱后就没消停过,政府见怪不怪。可黄巢之乱一起,敢这么玩的地方越来越多。

李茂勋赶走张公素是875年六月,那时候黄巢还在中原横着。同年九月,昭义节度使高湜也被赶了;876年三月,原州刺史被赶走;877年三月,陕州观察使被赶走;同年八月,盐州刺史被赶走;十月,河中节度使刘侔也被赶了。

这些兵变还算给中央留了点面子——赶走长官后,都让中央重新派人。可问题是,大官们动不动就被赶,就算中央派了新官来,他也得看当地兵痞的脸色——前任都能被赶走,新官要是敢不听话,照样被赶,甚至被干掉。

其实晚唐那会儿,骄兵悍将多的地方,早就这德行了。说白了,谁来当节度使,都得先看兵痞们答不答应,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。

往好里说,这是军区内部“普选”——谁当老大,得兵们点头。往坏里说,这就是藩镇割据,地方政府的人事,中央说了不算了。

到了残唐五代,骄兵悍将多的地方,有些军政长官上位,就跟民国黎元洪似的——兵痞造反,揪出个人来当头,这人要么当,要么死。

比如黄巢之乱时,魏博节度使乐彦祯被大家讨厌,牙兵们不安,乐彦祯怕了,去当和尚。众人推都将赵文縅当留后,结果赵文縅不抵抗,大家又把他杀了,最后推牙将罗弘信当留后。罗弘信这一系,在魏博称雄了二十多年,朱温死后才完蛋。

再比如唐庄宗那会儿,魏博兵又造反,推个将领当头领,这人磨磨唧唧,被杀了;又推一个,还是这德性,又被杀了。最后推到赵在礼头上,赵在礼哪敢拒绝?只能从了。史书里写:“晖为人骁勇无赖,夜博军中,不胜,乃与其徒谋为乱,劫其部将杨仁晟……军士知不可强,遂斩之,推一小校为主,不从,又斩之,乃携二首以诣裨将赵在礼,在礼从之。”

这时候节度使就成了地方军政集团的代理人了——不管你哪来的,以前干啥的,当了节度使,就得给当地兵痞(哦不,是军民)服务,不然刀子可不认人。

其实安史之乱后,藩镇强的地早就这样了——兵赶将,将抗上,将抗中央,早就见怪不怪。史书里总结得好:“故兵骄则逐帅,帅强则叛上。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;或取舍由于士卒,往往自择将吏,号为‘留后’,以邀命于朝。天子顾力不能制,则忍耻含垢,因而抚之,谓之姑息之政。盖姑息起于兵骄,兵骄由由方镇,姑息愈甚,而兵将愈俱骄。由是号令自出,以相侵击,虏其将帅,并其土地,天子熟视不知所为,反为和解之,莫肯听命。”

黄巢之乱,无非是让骄兵悍将无法无天的局面,从河北河南山东那几省,扩散到了更多地方。

咱们知道,安史之乱后大唐虽然一直晃悠,但没倒,主要是因为骄兵悍将多的地方,就河北、河南、山东那一片,其他地方还算稳。所以中央跟藩镇掰手腕时,手里还是有底牌的,藩镇造反,中央软硬兼施总能摆平。

可黄巢一起,越来越多的省份也成了骄兵悍将的地盘。等黄巢平了,大唐皇帝回长安,想翻盘时,发现力不从心了——这时候中央实际控制的,就关中、川蜀、岭南那么点地方,其他全是藩镇的天下。

想恢复安史之乱后的格局?根本没那个力气了。虽说大唐皇帝比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强多了,但跟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比,差远了。

所以,大唐皇帝折腾来折腾去,终于得承认大唐帝国已经崩盘的残酷事实。


上一篇: 平定了安史之乱后-唐朝为何无法扭转藩镇割据的局面 (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大将军是) 下一篇:为何没有造反推翻慈禧太后-曾国藩镇压住太平天国后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