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唐代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-而明代又为何不可能出现 (唐代出现了藩王吗)

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处,承袭元代制度,在朝廷设中书省统领六部,主管全国政务,职权甚重,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掌管各地的军、政事务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洪武十三年,朱元璋以‘谋反,...

admin

朱元璋刚建大明那会儿,基本沿用了元朝的老规矩,朝廷里设个中书省管着六部,大权独揽;地方上呢,则弄了个行中书省,军政一把抓。

到了洪武十三年,朱元璋找借口杀了左丞相胡惟庸,干脆把中书省给废了,权力全分给六部。地方上也不含糊,把原来的行中书省拆成了三个:承宣布政使司管政务,按察使司管刑狱,都指挥使司管军务,合称“三司”。

唐代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-而明代又为何不可能出现 (唐代出现了藩王吗)(图1)

三司这么一搞,倒是解决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、宋元地方权力太重的问题,中央集权是稳了,可新毛病也跟着来了——典型的“三个和尚没水吃”。

就拿大明朝头疼的流民问题来说,这些人原本要么是民户要么是军户,按理说该布政使和都指挥使管。可一旦他们聚众闹事,又好像该按察使出手了。要是规模再大点,开始打劫州县,那都指挥使就得带着卫所兵去平叛。

结果呢?布政使、按察使、都指挥使谁都不想接这烫手山芋,互相踢皮球,都觉得该别人管。三司还不互相隶属,谁也管不了谁。朝廷一看这架势,只能派人去协调——这,就是巡抚制度的开头。

一开始巡抚是临时工,有事派出去,事毕就回朝。可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:这边流民刚压下去,那边又出乱子;或者巡抚刚启程回京,当地又冒出新麻烦,还得再折返。这么来回折腾,朝廷烦,巡抚自己也苦不堪言,一出去就是好几年。

后来明代宗朱祁钰看不下去了,景泰四年直接下令:把巡抚和各地镇守文官合并,还叫巡抚,让他常驻地方,节制三司。

表面上看,明朝的巡抚和唐代的节度使有点像,都是管着一地的军政大员。可往后发展,俩人却走了完全相反的路。

巡抚成了常设官职后,朝廷就开始想办法给他减权。刚开始,巡抚旁边还立着总兵和镇守中官,虽然巡抚能管着都、布、按三司,但总兵管军事,中官盯着他,权力其实有限。可后来武将地位越来越低,中官时有时无,巡抚的权力又慢慢大了起来。

朝廷又搞了个巡按御史,虽然品级不高,但代表朝廷督察地方,对巡抚牵制不小。尤其是嘉靖以后,各地又陆续派了总督,更是给巡抚上了好几道锁。

不光如此,巡抚手下官员的升赏罢免,吏部说了算;调动军队,得拿兵部的令旗。这么一层层分权、处处制约,巡抚虽然是封疆大吏,想割据?门儿都没有。

再看看唐代的节度使,一开始只是军事统帅,管管打仗,不管民政。后来呢?权力越吃越大,军、民、财、政全归他管,辖区内的刺史都得听他的,还兼任驻在州的刺史。安史之乱后,朝廷对节度使更没辙了,他们不仅管着地盘上的军政财赋,官吏任命、将士赏罚都是自己说了算,还搞世袭,自称“留后”,根本不等朝廷命令,活脱脱一方诸侯。

这么一比,唐代节度使和明代巡抚的本质区别就出来了。所以唐朝藩镇割据乱成一锅粥,明朝却几乎没这档子事。

唐代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-而明代又为何不可能出现 (唐代出现了藩王吗)(图1)

巡抚的升迁赏罚归吏部,军事调动靠兵部令旗,没人事权没军权,想割据也难。唐代节度使却越混越“独立”,军民政财一手抓,还世袭,成了土皇帝。


上一篇: 北宋为何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-什么原因导致的 (北宋为什么不堪一击) 下一篇:唐宪宗去世之后-藩镇为什么会失控 (唐宪宗之死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