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
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,宋朝女性离婚的文章,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,谈及宋代女性的婚姻,很多人因为程朱理学的原因,会自然而然的以为,在理学的枷锁下,宋代女性不仅完全没有婚姻自由,在婚姻关系中也...

admin

很多人觉得宋代女性肯定没离婚自由,毕竟程朱理学听着就挺严的,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宋代的女性不仅能离婚,改嫁的风气还贼盛行,从法律到社会观念,再到实际生活,女子改嫁真不算啥新鲜事,甚至各阶层都挺接受这事儿。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(图1)

先说说为啥宋代女性能这么“硬气”。这跟宋代的社会大背景分不开。以前父系社会,“重男轻女”太严重,女性地位低,得“三从四德”“养在深闺”。但1000多年前的宋代,女性能走出家门,还能在城市里找工作,中期甚至出现了罕见的“重女轻男”现象。比如北宋开封那会儿,中下等人家生了女儿,高兴得跟捧着宝贝似的,反而不太看重儿子;南宋杭州更夸张,生了女儿乐呵呵,生了儿子都不想抱。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(图1)

政府也跟着凑热闹,鼓励生育,严禁杀婴,还搞“慈幼政策”,帮产妇、收弃婴,这措施让女性权利多了不少。更绝的是,宋代支持女性读书,在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封建社会,这简直是股清流。司马光都说过,“男女都是人,哪有不学习的道理?”所以出了李清照这样的女词人,可不是偶然的。女性地位上去了,法律和观念自然跟着变,离婚改嫁才有底气。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(图1)

那为啥宋代对女性离婚改嫁这么开放?思想观念变了呗。首先,宋代商品经济发达,大家开始更看重实际利益,这对老一套的“女子必须守贞”想法冲击挺大。以前觉得寡妇守节是美德,但宋代人觉得,守节又不能当饭吃,离婚改嫁为了幸福或者吃饱肚子,比守节重要多了。王安石都看不下寡妇独守空门,写诗说“筑台尊寡妇,入粟至公卿”,意思是不该让她们苦守。《宋刑统》更直接,写了“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,不坐”,感情不和就能和离,不犯法。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(图1)

其次,宋代士大夫的观念也变了。宋朝“重文轻武”,士大夫地位高,他们对贞节这事看法松多了,还支持女性改嫁。连皇帝都带头支持,宋太祖就劝过大臣的妻子改嫁;公主也有不少再嫁的,像宋太祖的妹妹秦国大长公主,先嫁米福德,后嫁高怀德。皇后里也有再嫁的,宋真宗的刘皇后,原本是商人老婆,后来成了皇后。包拯的儿媳妇守寡,她爹妈劝她:“守着儿子,要是儿子也没了,守啥?”陆游和唐婉离婚,也是陆游妈妈支持的结果。最牛的是李清照,两段婚姻,第一任赵明诚去世后,她改嫁张汝州,结果发现这人是个骗子,她直接骂“猥以桑榆之晚景,配兹驵侩之下材”,还告到官府,虽然自己坐了牢,但也离了婚,这魄力,可不是一般女性有的。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(图1)

观念变了,法律自然也跟着改。宋代法律对女性离婚改嫁的规定,比前朝松多了。宗室之女一开始丧夫不能改嫁,后来宋英宗觉得“不近人情”,慢慢就松了,宋神宗时更干脆,宗室女再嫁不仅允许,娶了再嫁宗室女的官员还能升官。平民之女更自由,男方跑了逾期不归,妻子能改嫁;丈夫外出三年不回,也能改嫁;夫亡后改嫁的时间从六年缩到一百天;连川峡地区丈夫死了,妻子想改嫁就改嫁;丈夫犯了罪被流放,妻子能离婚;丈夫把妻子卖了,直接算和离;婚内被侵犯,也能离婚。这些规定,放在别的朝代真不多见。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(图1)

说到底,宋代女性能这么“敢离敢嫁”,还是因为她们地位上去了,社会观念开放了,法律也给了保障。商品经济让大家更务实,不再拿“贞节”绑着女性,连士大夫和皇帝都带头支持,女性自然有底气追求自己的幸福。所以啊,别总觉得古代女性都苦哈哈的,宋代这帮姐妹,活得也挺飒的。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(图1)

宋代法律还专门保护女性在婚姻里的权利,比如丈夫把妻子雇卖给别人,妻子可以直接离婚;婚内被侵犯,也能离婚。这些规定,其实是在否定男性对女性的人身控制,给女性自救的机会。毕竟宋代女性在手工业、商业里也出了不少力,创造财富多了,说话自然就有分量,婚姻自由也就跟着来了。

宋朝女性改嫁之风十分盛行-她们的底气是怎么来的 (北宋时期女性改嫁之风盛行)(图1)


上一篇: 宋朝历史上第一位太子-赵元僖是什么人 (宋朝第一) 下一篇:他们的权力有多大-宋朝时期的宣抚使是做什么的 (他们的权力有多大英语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