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的权力有多大-宋朝时期的宣抚使是做什么的 (他们的权力有多大英语)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,宋朝宣抚使,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,宣抚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官职之一,肇始于公元728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,并为宋代所延续,北宋时宣抚的任命很少,是高层政治辖区...
宋朝宣抚使

两宋那会儿,宣抚使这官职时有时无,断断续续用了几百年,后来明清都还留着,说明这活儿确实重要。虽说一开始设起来有点先天不足,后来运作起来也毛病不少,但在宋朝,宣抚使的作用真不能小看。今天就聊聊这官职咋来的、为啥设、具体都干些啥。
渊源——起于唐,宋朝接着用
要说这宣抚使的起源,唐朝之前的史书里好像没提过。但唐朝那会儿,派官员去地方赈灾,不光经常干,还弄得挺规范。
比如《全唐文》里记载,开元十六年(728年)正月,河北发大水,唐玄宗就下诏让魏州刺史宇文融当宣抚使,去安抚受灾的百姓。

唐玄宗
从这以后,赈灾的使职才算有了专门的叫法,而且越搞越系统、越规范,给宋朝后来用这官职打了个好样。
1、宋朝刚建那会儿——时有时无,主要是稳局势
公元960年,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了皇帝,好不容易坐稳江山,第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服气。所以他沿用了前朝的宣抚使制度,去安抚百姓、拉拢官员。
不过宋朝设宣抚使,明显是跟唐朝学的,原则就是“有事才设,没事就废”。只有实在需要的时候,皇帝才会派人下去看看情况、稳稳局势。所以北宋前期,这官职基本就是个摆设。

赵匡胤杯酒释兵权
2、第一次正式设,是在咸平三年,说白了就是“安抚边境”的官
北宋前期,朝廷对官职看得挺重,很少设宣抚使。有记录的第一次,是在宋真宗那会儿。咸平二年,辽军打过来,占了河北,皇帝亲自督战,辽兵抢了点东西才退。到了三年五月,西夏又打河东麟州,河北、河东那边老百姓遭了大殃,哭声一片。
根据《宋大诏令集》,宋朝的宣抚使就是在咸平三年六月丁卯这天正式设立的。宋真宗让当时的参知政事向敏中当宣抚大使,带了一万禁军去河北、河东慰问老百姓,稳住人心。
有意思的是,虽然向敏中当时是兵部侍郎,差不多相当于副宰相,但他这次下去的主要任务就是“看看老百姓苦不苦,请地方官员吃顿饭安抚一下”。可见那时候的宣抚使,跟前朝一样,核心工作还是安抚。

官员安抚民众
发展与完善——权力越来越大,啥都管
到了北宋后期,辽、西夏、金越来越厉害,动不动就打过来,边境快守不住了。国内也不太平,到处有起义、战乱。北宋那会儿真是内忧外患,眼看就要撑不住了。为了打退外敌、平定内乱,朝廷就频繁设宣抚使,派他们下去管民生、财政、军事,这官职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,越来越完善。
1、时局太乱,这官职的权力就跟着涨
靖康年间,金兵打过来直逼汴京,钦宗手里没兵可用,一反北宋“文官带兵”的老规矩,重新请退休的种师道当“京畿两河宣抚使”。这时候的宣抚使,才算真正成了军事统帅,在前线的权力也大了起来。

宋朝文官指挥战争
这时候的宣抚使不光能收拢散兵、招抚义军,还能跟金兵打仗、镇压叛乱,成了实实在在的战区老大。建炎三年五月,管枢密院的张浚被任命为“宣抚使处置使”,多了个“处置”二字,说明他们连人事任免的权力都有了。
靖康之变后,北边压力大得不行,国防成了头等大事。加上宋金战线南移,南方又乱成一锅粥,宋朝各地都设了宣抚司,武将当宣抚使的也越来越多。虽然文官还是主力,但武将的比例涨了不少。
就像《宋史·职官志》里说的,韩世忠、张俊、岳飞这些名将,都当过宣抚使。
那会儿朝廷得靠这些武将打仗,但又怕他们势力太大管不住,给他们“宣抚使”的名头,其实就是默认了他们手下的兵和地盘。

宋朝军队
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,宣抚使慢慢从管军事的,变成了军政一把手。不光能打仗、管军队、平叛乱,赈灾、垦田、修水利这些民政活儿他们也插手。再加上他们完全控制了地方的财政,实力越来越强,成了地方上实际的老大。
还有四川这种离中央远的地方,宣抚使还能主持科举考试、决定官员升迁降调,甚至能印钱、发通关文牒,替中央行使一部分权力,权力眼瞅着就膨胀得不行。

科举考试
2、朝廷也怕他们坐大,所以得制衡
不过宋朝那套体制,皇帝本来就不放心让武将领兵。再加上宣抚使权力越来越大,跟皇帝、中央机构难免有矛盾。为了防止他们权力太大搞割据,朝廷想了不少办法来拉拢、限制他们。
比如在宣抚使上面设个级别更高的都督,让宣抚使司都督府管着,缓和跟中央的矛盾。还把他们的辖区固定下来,多设几个属官,让他们内部互相牵制。
而且规定文臣当正职,武将当副职,有时候甚至让宦官或者投降的武将来当宣抚使。除了四川的宣抚司基本常设,其他地方的宣抚使都是“一事一任”,干完活就回中央,这招挺管用,让他们很难在地方扎根。

官员
职能:从简单到复杂,啥都管
1、管内部:能决定官员的升官降职
所谓内部管理,就是宣抚使在管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时,能决定官员的升、降、去、留。他们可以跟朝廷说“这人干得好,该升官”,也能调查官员的劣迹、失职,上报朝廷。所以作为宣抚司的老大,他们其实是皇帝管理地方事务的好帮手。
不仅如此,南宋绍兴二年,中央还给了四川宣抚使一个权力:官员犯了轻罪(徒罪以下),他们自己就能判,不用上报朝廷。
这么一来,宣抚使就等于抢了朝廷的一部分任免权。朝廷这么干本来是想让他们灵活办事,但实际操作中,难免有人用权谋私,甚至损害朝廷利益。而且朝廷也不太信得过宣抚使推荐的人,等局势稳了,就会换新的宣抚使。

赵匡胤
2、管民政和财政:赈灾、收税都是活儿
唐朝设宣抚使,本来就是临时派下去赈灾、安抚百姓的。宋朝沿袭了这传统,所以宣抚使自然就有了管民政的本事。地方要是闹瘟疫、旱灾、水灾、饥荒,朝廷就派他们去赈灾、垦田、修水利、安置流民,这其实是他们最初的活儿。
再看财政方面,南宋建炎初年,为了保证军队有粮草,朝廷让宣抚使管辖区内的财产、催收赋税。四川这种离得远的地方,宣抚使甚至能决定税是加还是减。可见他们对地方财政有一定掌控权。但权力大了,责任也重,就像《宋会要辑稿》里说的“要是旱灾了,就得赶紧减免赋税”。
3、职能变了:打仗成了主要任务
宣抚使的军事职能变强,是从他们开始转型的标志。北宋后期战事多,内部起义也多,他们的活儿就从单纯的安抚,慢慢变成了指挥打仗、维护治安。朝廷也越来越看重他们,对宋朝的军事影响挺大的。

宋朝军队
具体来说,宣抚使的军事活儿包括:组织对夏、金、辽的战争,招兵买马,管战马、武器这些军需,平息兵变和农民起义。南宋时,江淮那些地方的宣抚使带的是抗金主力;南宋后期,他们又带着军队跟蒙元打了四十年,有效挡住了蒙古的进攻,让当地老百姓没被战火波及,对稳定社会挺有作用的。
这么看下来,宋朝的宣抚使啊,从唐朝那儿学来的,最初就是去安抚地方、赈灾。后来因为宋朝政治军事变化大,这官职就成了地方军政一把手。虽然朝廷经常设了又撤,但他们在地方的作用真不能忽视。虽说这制度发展过程中,有过任用不靠谱的人、权力太大的问题,但它作为宋朝重要的地方制度,这点没得辩。对后来的影响也挺大的。参考文献:
1、《宋史·职官志》
2、《宋会要辑稿》
3、《宋大诏令集》
4、《宋代官制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