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-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(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)

租庸调制,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,以征收谷物、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,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,此制规定,凡是均田人户,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,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,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...

admin

租庸调制,唐朝的赋税制度,主要收谷物、布匹,或者让老百姓服役,这玩意儿得靠均田制才能推行。按规定,凡是分到地的老百姓,不管家授田多少,都得按丁交定额赋税、服徭役。租庸调离了均田制就玩不转,武周后人口越来越多,土地兼并又厉害,公家没地分了,男丁分的地不够,还得交那么多租庸调,农民扛不住,只能逃。安史之乱后,朝廷开销更大,唐德宗年间就改行杨炎的两税法,主要收银钱了。

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-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(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)(图1)

1.实施背景

617年秋,隋炀帝的姨表兄弟李渊在太原扯旗反隋,很快占了关中。次年五月,李渊废了傀儡隋恭帝,自己当皇帝,建了唐,定都长安。从618年李渊建国,到907年朱温篡唐,唐朝这289年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都搞得风生水起,成了当时世界上顶牛的国家。而赋税政策,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,这一变,在中国古代赋税史上可是个大事件。

2.租庸调制的实施与崩溃

唐朝刚建立那会儿,统治者还算爱惜民力,但天下一统后,为了享乐,就开始大兴土木,老百姓的劳役又重了。租庸调制里,成年男子是主力:每年交粟二石,叫租;交绢二丈、绵三两,或者布二丈五尺、麻三斤,叫调;还得给政府服20天徭役,叫正役。要是政府当年不用你服役,可以交绢或布顶替,这叫“输庸代役”。从税额看,唐朝农民比隋朝轻松不少。

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-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(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)(图1)

其实租庸调不是凭空来的,是跟均田制绑一块儿的。均田制最早北魏就有,后来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都沿用。唐朝规定,成年男子授田100亩,残疾人、寡妇也能分点地。丁男分了地,就得交租庸调。这里面,官员和出家人不用交,算特权;残疾人、寡妇这些弱势群体,国家也照顾。这制度既保证了朝廷收入,老百姓还能用钱抵劳役,人身束缚松了点,对前期经济发展挺有帮助。

唐朝刚建立时,收拾了隋末烂摊子,政府手里荒地多,均田制和租庸调推行得还行。虽然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,但对豪门大族来说就是张废纸。局势一稳,权贵就开始抢小农的地。官员授田那条规定,其实也没真搞,官员数量多,地又少,他们基本都是兼并或抢夺农民的土地。农民地少了,租庸调却一点没少,扛不住就只能逃。

而且,均田制下,老百姓不光要交租庸调,还得当府兵,打仗戍边。府兵平时种地,打仗当兵,既是兵也是民。唐朝初年,府兵地位还行,能靠战功当官,但后来上升渠道被权贵堵死,地位就下来了。加上均田制破坏,打仗的装备物资自己扛不住,为了逃兵役,农民往不用当兵的地方跑,逃得更厉害了。

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-唐朝赋税制度的变迁 (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)(图1)

3.两税法的颁布施行及优越性

安史之乱后,朝廷为了平叛、维持开销,加了一堆税,搞得“科敛之名凡数百”,但经济还是没起色。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(780年),宰相杨炎搞改革,把租庸调和各种杂税合并成两税法,分夏秋两次收,主要按财产多少征税,不再按人头了。

两税法最关键的是“量出制入”,朝廷先算好一年要花多少钱,再定总税额,各地按分配的数收。以前只有本地土著才交租庸调,两税法下,外来户也得在现居地登记,按家里财产多少交税。没固定住处的商人也别想跑,由所在州县按收入收三十分之一的税。

两税法比租庸调强多了。首先,租庸调按人头收,两税法按财产收,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了点。其次,租庸调不管家里穷富,交的都一样,不合理;两税法后,没地的只交户税,不交地税,贫富负担总算没那么悬殊了。再有,租庸调时,逃亡的客户不用交税,两税法只看财产,纳税范围扩大了,朝廷收入也多了。

不过两税法刚推行时,朝廷说以后不加税,税外加征要治罪。但“量出为入”的旗号下,朝廷老在两税外立名目,百姓负担没轻。而且,两税法后,交的从实物变成了银钱,出现了“物轻钱重”的现象。老百姓把东西换成钱,不光要承受物价跌,还得被商贾坑,负担更重了。


上一篇: 及轶事典故-唐朝高季辅人物简介 (轶事典故怎么读) 下一篇:唐朝戴至德厚道-却被人看不起 (唐朝戴胄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