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-有哪些与桓阶相关的轶事典故 (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)
桓阶,?—221年,,字伯绪,孙夫人碑,作伯序,,长沙临湘,今湖南长沙,人,三国时期曹魏大臣,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先为郡功曹,太守孙坚举为孝廉,朝廷任命他做尚书...
桓阶,字伯绪(也有地方写成伯序),长沙临湘人,三国时候曹魏的大臣。生年不太清楚,死在公元221年。
一开始他在郡里当功曹,后来太守孙坚看他不错,举他做了孝廉,朝廷又让他当尚书郎。孙坚死了之后,桓阶还敢冒险去见刘表,把孙坚的尸体要了回来,挺有胆子的。曹操平定荆州的时候,记得桓阶之前劝过长沙太守张羡归顺自己,就让他当了丞相主簿,后来又升了赵郡太守。曹操封公建国,桓阶成了虎贲中郎将、侍中。曹丕即位后,他更受重用,当了尚书令、侍中,封了高乡亭侯,曹丕挺信任他的,把他当成托付大事的人。黄初二年(221年),桓阶生病了,爵位升到安乐乡侯,又改任太常,同年就去世了,谥号是贞侯。
轶事典故
上表正朔
从汉武帝那时候开始,“正朔”就成了王朝是不是顺天应人的象征。东汉也沿用了这个规矩。到了曹魏,觉得自己是取代汉朝的新朝代,那正朔、服色这些就得重新定,不然说不过去。曹丕即位后就注意到了这事。他下诏说,自己要学唐虞,正朔按虞夏来,服色这些按土德来(黄色),但正朔还是沿用汉朝的十三月,理由是“夏数得天”。不过这诏书里正朔没改,服色改了点,公卿们觉得不太对。
尚书令桓阶就提意见了,他说:“按照三正循环的道理,汉朝用的是人正,咱们该接着用地正,祭祀的牲畜该用白色的。现在正朔还用汉朝的十三月,那牲畜颜色就不能单独改。咱们新朝代,该按老规矩改正朔、服色,这才算顺应天命。现在正朔、祭祀用的牲畜都不改,哪像‘革命’的样子啊?”
所谓的“十三月正”,就是汉朝把自己得的那套(人正)定下来,以十三月为正月。按三统说,汉朝之后该用“地正”,正朔和服色都得跟着改。曹魏现在正朔还用汉朝的,却改了牲畜、旗子这些“服色”,这不符合先改正朔再定服色的老规矩;而且祭祀、朝会穿的还沿用汉朝的,也说不过去。桓阶这意思就是,大家都觉得正朔和服色是王朝的象征,服色得跟着正朔改,不能只改一半。
人物评价
曹丕挺看重他,说:“我要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你,把天下的大事交给你,你可得加油啊!” 陈寿评价桓阶能看清成败,才能也够用,说魏朝的事都集中在尚书台,里面的人地位高,桓阶就在这个位置上。孙盛说他为人方正,有正义气节。萧绎更直接,说荆南那边君子多,但论品德清廉,还得数桓阶,别人比不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