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诸葛亮未废刘禅-忠于蜀汉的考量 (诸葛亮未废刘备的故事)

在中国历史上,诸葛亮被誉为智慧与忠诚的化身,在三国时期,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,并在刘备去世后继续辅佐其子刘禅,然而,有人曾设想,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刘禅成为皇帝,蜀汉的结局又会怎样呢?本文将从诸葛亮的...

admin

说到诸葛亮,咱们都知道,这人在历史上简直就是智慧+忠诚的代名词。三国那会儿,他跟着刘备打天下,蜀汉政权刚站稳脚跟,刘备就挂了,留下个刘禅。这时候就有人琢磨了:凭诸葛亮的能耐,把刘禅踹了自己当皇帝,不是轻轻松松?可他为啥没这么做呢?

先唠唠诸葛亮的忠诚。这人跟刘备,那可不是简单的上下级。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,临死前还把刘禅托付给他,说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”。这话啥意思?说白了,就是“儿子行你就辅佐,不行你就自己上”。可诸葛亮愣是没“自取”,反而把刘禅当亲儿子一样带,朝里朝外一把抓,就为了守住刘备留下的这点家底。你说他要真想当皇帝,早动手了,何必天天给刘禅擦屁股?

再说说蜀汉那摊子事儿。蜀汉啥情况?地盘最小,人口最少,跟曹魏、东吴根本不是一个量级。诸葛亮自己心里清楚,蜀汉经不起折腾。他要真敢废了刘禅自立,那些跟着刘备从草根爬起来的老臣(比如赵云、魏延这些人)能答应?底下士兵和老百姓怎么看?指不定立马就分裂了,曹魏和东魏乐呵呵地就来摘桃子了。所以老诸葛选择“稳”,维持现有的政治格局,让蜀汉至少能活下去。

还有,诸葛亮那战略眼光,真不是盖的。他早就看明白了,蜀汉硬刚曹魏就是找死。所以北伐中原,与其说是为了打赢,不如说是为了“以攻为守”——拖着曹魏不让它喘气,同时趁机发展内政,攒实力。他要是把心思放在争权夺位上,北伐估计早就黄了,蜀汉更没戏。所以啊,他宁愿把精力花在怎么让蜀汉多活一天上,也不愿为了个虚名把整个国家搭进去。

诸葛亮未废刘禅-忠于蜀汉的考量 (诸葛亮未废刘备的故事)(图1)

说到底,诸葛亮不称帝,真不是他没能力,而是他心里有杆秤: loyalty(忠诚)比权力重要,稳定比折腾重要,长远比眼前重要。他这辈子,就想着“兴复汉室”,哪怕知道希望渺茫,也得硬着头皮干。这种执拗,现在想想,还挺让人唏嘘的。


上一篇: 有什么考虑-诸葛亮不放权给刘禅是为何 (有什么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政府政策) 下一篇:刘备北伐的决心与诸葛亮的无奈 (刘备北伐的决策是什么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