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为何多次迁都呢-韩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 (为何多次迁都洛阳呢)

战国七雄,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,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,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,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,但已名存实亡,诸侯国互相攻伐,战争不断,三家分晋后,赵国、魏国、韩国跻...

admin

战国七雄,就是春秋打打杀杀后剩下的七个狠角色。周天子早就不顶用了,诸侯们天天干仗,最后晋国被三家分了,赵、魏、韩成了新贵,加上田氏代齐的齐国,还有老牌的秦、楚、燕,战国七雄就这么凑齐了。当然啦,除了这七个,当时还有越国、巴国、蜀国这些大国,小国像郑国、卫国啥的,但实力差太远,夹在大国缝里苟着,最后都被七雄给吞了。

为何多次迁都呢-韩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 (为何多次迁都洛阳呢)(图1)

战国那会儿,七个大国里头,几乎都迁过都。比如魏国,先在安邑,后来搬到大梁,就是现在的开封。赵国也折腾过,没定都邯郸前,还在晋阳(今太原)、中牟(今鹤壁)待过。那今天咱们聊聊韩国——和魏、赵一起分了晋国的三晋之一。问题来了:韩国为啥在快200年里头,迁了四次都呢?

为何多次迁都呢-韩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 (为何多次迁都洛阳呢)(图1)

先说说韩国的底细。韩国(公元前403-前230),先秦诸侯国,三晋之一,国君是姬姓韩氏,祖上是晋国大夫韩武子,跟魏、赵一样,都是晋国的卿大夫后代。早先,韩氏被封在韩原(今陕西韩城),算韩国第一个都城。可韩原这地方有点偏,挨着秦国,不在晋国老窝里。春秋末期,晋国国君跟汉献帝似的,就是个摆设,卿大夫们互相抢地盘。韩氏一想,这样不行啊,得往晋国核心区域挪挪,不然抢不过魏、赵他们。于是就迁到了平阳,在现在山西临汾一带。平阳这地方依山傍水,离晋国老窝近,抢资源、跟魏赵斗都方便,还能在晋国内部刷存在感,别被淘汰了。

大家都知道,晋国的地盘主要在现在的山西,简称“晋”就是这么来的。韩氏搬到平阳,不光是为了抢资源,也是为了在晋国内部多说话,别在卿大夫的内斗里被踢出局。

第二次迁都,是从平阳搬到宜阳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。公元前424年前后,正好是三家分晋那会儿,晋阳之战打完,智氏灭了,魏赵韩三足鼎立,晋国早晚被瓜分。韩国这时候不跟晋国抢地了,得赶紧往中原扎堆。为啥?因为现在河南那块儿,地势平坦,人口多,兵家必争之地。当年西周完蛋,周平王都往东迁到洛邑(今洛阳),韩国也看中了这地方,想多招点人、多拉点人才。虽然后来没在宜阳待着,但宜阳还是块肥肉,后来秦国打韩国,就打了场宜阳之战,秦军拿下了这地方,直接把地盘扩到中原,还控制了崤函险要。

第三次迁都,公元前408年前后,又从宜阳跑到了阳翟(今河南禹州)。阳翟这地方,伏牛山和豫东平原过渡带,颍河穿城而过,适合建都。古代建都都喜欢靠河,不光为了喝水,河边种地也方便。韩国迁到阳翟,一方面是因为夏朝时阳翟就当过都城,基础设施不错,比其他地方繁华。另一方面,更重要的,是阳翟挨着郑国——韩国那时候就想把旁边的郑国给吞了。郑国可是老牌诸侯,韩国灭了它,国力才能上去,真正成为七雄之一。韩国那时候地盘小,东边北边被魏国围着,西边是秦国,南边是楚国,不扩张不行啊。要是吞不下郑国,根本没法跟秦、魏、赵、楚、齐那些大国掰手腕。

最后,公元前385年,韩国先啃下了郑国的阳城。公元前377年韩哀侯上台,灭郑的时机成熟了,公元前375年直接干掉郑国都城新郑,把都城从阳翟挪到了新郑(今河南郑州新郑市)。新郑这地方,西高东低,有山有平原,易守难攻。而且郑国长期定都在这儿,人口多,农业、手工业都挺发达,比阳翟条件还好。所以韩国干脆直接搬到了新郑,把郑国的老窝占了。这么算下来,200年左右,韩国迁了四次都,就为了能在那几个大国里头活下去,甚至强起来。这事儿你怎么看?


上一篇: 还有将领背叛强大的秦国呢-为何战国末期 (还有将领背叛吗) 下一篇:乐毅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-乐毅当初攻下齐国七十座城池 (乐毅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