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汉朝初年却很忌惮呢-秦国不怕匈奴 (为何汉朝初年不灭亡)
战国后期,秦国、赵国、燕国,一边要忙于内部征战,一边还要修筑长城,派军打击匈奴,而且效果还非常好,尤其是赵国,更是把匈奴打到远远地逃遁,秦朝一统天下以后,也干了筑长城、打匈奴两件事情,而且效果也非常明...
战国后期,秦国、赵国、燕国,一边忙着内部打来打去,一边还得修长城、打匈奴,效果还真不错。尤其是赵国,直接把匈奴揍得远远跑掉。秦朝统一天下后,也接着修长城、打匈奴,成绩单也挺好。可刘邦统一天下后,打匈奴居然被围在白登山,整整七天七夜,一点办法都没有。最后要不是陈平使了反间计,刘邦能不能活着撤回来,真不好说。
刘邦那会儿的情况,肯定没法跟秦始皇统一时比。但再怎么说,总比战国末期强吧?国内都统一了,大体上也算太平。汉军又常年打仗,作战经验不缺。为啥却被匈奴打得这么狼狈?而且不光刘邦这样,从刘邦到汉武帝那会儿,汉朝一直不敢跟匈奴硬碰硬,就知道送礼物、把公主嫁过去和亲,一个劲儿讨好匈奴,就想跟人家搞好关系。

明明从战国末到秦朝,中原王朝一直挺厉害,为啥汉朝初年就这么不经打啊?
一、汉朝初年太穷了。
战国末年,虽然诸侯各玩各的,但每个国家都经营了几百年,家底其实挺厚的。尤其是后勤、配套部门、物资供应啥的都挺齐全。真要打仗了,预警措施、应对措施一套一套的,打起仗来不慌。
而且各国虽然战乱多,但真打大仗的时候其实不多。秦吞六国,主要就最后十年打了几场硬仗,所以各国还能扛住。秦朝建国后更不用说了,基本把六国的家底、兵力全凑起来修长城、打匈奴,所以干得挺顺手。可刘邦打匈奴那会儿,情况糟透了。他虽然统一了,但统一之前打了好几年仗,一波接一波没停过。先是陈胜吴广起义,秦朝跟农民军打;接着诸侯起来,秦朝又跟诸侯打;后来诸侯灭了秦,项羽分封,结果大家不服,尤其是刘邦,又跟项羽打了四年楚汉战争;等刘邦灭了项羽建国,自己又动手收拾功臣。
差不多天天都在打仗。等到匈奴来的时候,国内穷得跟水洗过一样。《汉书》里写着呢:“天下既定,民亡盖臧,自天子不能具醇驷,而将相或乘牛车。”意思就是刘邦想找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都找不着,将相出门都得坐牛车。
其实刘邦被围白登山,最根本的就是军队不行、后勤跟不上。

二、刘邦缺大将。
刘邦能打败项羽、建起汉朝,最关键的就是有韩信给他当顶梁柱。韩信灭赵、破齐,揍了好多诸侯,本事大得很。除了韩信,还有彭越、英布,仨人联手在垓下把项羽围死了。这仨是汉军最能打的。
当然刘邦手下还有曹参、周勃、灌婴、樊哙这些人,但事实证明,他们能力有限。当年跟着刘邦时,基本没打过啥硬仗。可刘邦打匈奴的时候,韩信、彭越、英布早被他杀了,剩下的就曹参、周勃、灌婴、樊哙这些人。靠他们去打匈奴,咋打得赢?
这事儿刘邦自己门儿清。他在《大风歌》里写“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”,就是愁身边没能独当一面的大将。
三、刘邦缺会打仗的谋士。
有人可能说:不对啊,陈平不是刘邦的谋士吗?还是最重要的两个之一,咋能说他没谋士?
其实陈平点子是多,但基本不涉及打仗指挥。他的主意大多是跟人打交道的事儿。比如让刘邦封韩信当齐王,离间范增和项羽,抓韩信不费一兵一卒,最后解白登之围,也都是这一套。说白了,陈平是纵横家,不是兵家,没指挥打仗的本事。
刘邦手下真正能指挥打仗的,就俩:张良和韩信。张良能搞战略规划,刘邦打咸阳、明修栈道、反攻韩信,都是张良出的主意。前线指挥,韩信更是一把好手,背水一战、拔旗易帜、十面埋伏、暗度陈仓,都是他的绝活。
陈平军事指挥能力不行,在打匈奴时也体现出来了。当时冒顿单于使诱敌深入的招儿,刘邦稀里糊涂就往前冲,结果被围。粮草也没跟上,准备不充分,差点交代在那儿。这些都说明陈平在军事上确实不行。
当然了,可能陈平也给刘邦提过建议,但他这人有点“听话”,领导没采纳,他也就不吭声了。
四、冒顿单于突然崛起了。
在冒顿单于之前,匈奴其实挺弱的。他刚当单于时,还得使劲讨好东胡,东胡王甚至公开要他老婆阏氏,冒顿都忍了。
但后来冒顿就猛了,东征西讨,占了老大地盘,征服了二十多个国家,最后手下有三十万能骑马射箭的士兵。有这么一支狠军队,当年李牧、蒙恬见了都得头疼,何况是刘邦?
这么一来二去,刘邦自然打不过匈奴。后来的吕后、汉文帝、汉景帝,谁见了匈奴都得犯怵,所以一直到汉武帝时期,汉朝才敢真正跟匈奴叫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