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古代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-三堂指的是哪三个地方 (古代三堂会审是指哪三堂)

还不知道,三堂会审的读者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古代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三堂会审,是哪三堂?很多同学在看古代影视剧,特别是听到有关重大案件审理的时候,会听到,三堂会审,其实三堂...

admin
古装剧里老听“三堂会审”,到底是哪三堂啊?今天就来扒扒这事儿。 其实“三堂会审”这说法,可不是电视剧瞎编的,老早就有了。到底啥意思?咱从头捋捋。 最早的时候,哪有什么“三堂”,叫“三公”。秦始皇那时候搞的,仨大官:丞相管政务,太尉管军事,御史大夫管监察,一人之下万人那种。西汉初期,这制度接着用,仨官权力还更大了,差不多就是皇帝之下的顶流。不过汉武帝这人不放心权力太分散,又搞了个“刺史”,专门盯着地方。后来汉昭帝时期,霍光掌权,把御史大夫改名叫大司空,地位跟丞相平起平坐。再往后汉成帝、汉哀帝,这俩官职名换来换去,一会儿御史大夫一会儿大司空,一会儿丞相又改大司徒……反正就是皇帝老觉得权力不够集中,老调整。这么改来改去,到了西汉快完蛋的时候,总算定了: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,合称“三司”。 东汉光武帝上台,又改:去掉“大”字,司空、太尉、司徒,还是三公。但他这人更狠,把实权都收归自己手下的尚书台了,名义上有三公,其实啥事都是尚书台说了算,所谓“虽置三公,事归台阁”。结果东汉后期,尚书台成了权臣玩的工具,三司那仨官,看着挺大,其实啥也干不了,还得看尚书台和权臣脸色。更惨的是,宦官还拿“天人感应”说事,说国家出事了,三公得背锅,所以老被皇帝骂,动不动就贬官。 到了唐朝,一开始三司还是老套路,御史大夫、中书省、门下省,仨部门互相牵制。但武则天当政时,地方经济起来了,官职也越设越多,慢慢搞出了个类似现代司法部门的机构——大理寺牵头,刑部复审,御史台监督,合称“三法司”。大理寺就是汉代廷尉升级版,全国重大案件都归它管,刑部判的死刑案,它得再审一遍;刑部呢,管全国刑法和律法制定;御史台就是监察机关,盯着刑部和大理寺,别让他们乱来。所以电视剧里说的“三堂会审”,其实就是大理寺、刑部、御史台仨部门一块儿审大案。 不过到了唐朝中后期,“三司”这个词又变了,不指司法了,改指财政了——盐铁、户部、度支,管全国税收、钱谷啥的。《资治通鉴》里说,唐昭宣帝时候,朱全忠当了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三司都制置使,“三司”指财政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。这仨部门管全国税收、粮食、盐铁专卖,下面还设了好多小机构,层层盯着。五代十国接着用,宋朝也这么搞。 宋朝直接把三司设成最高财政部门,负责人都是大官,还搞了个三司使,总管财政,人称“计相”,权力老大了。这么搞主要是为了削弱宰相的财权,让皇帝自己抓钱袋子。皇帝成了“大富豪”,宰相没钱了。后来又搞“二府三司”,把行政、财政、军事分开,宰相权力越来越小,皇帝越来越集权。后来历朝历代,不都这么玩嘛,分权,最后皇帝说了算。 明朝朱元璋更狠,直接废了丞相,权力分给六部,六部直接归他管。他还搞了个“三司会审”,就是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仨部门一块儿审大案,最后拍板还是皇帝说了算。地方上也设了三司:布政司管民政财政,按察司管司法,都司管军事。清朝基本照搬明朝,还加了热审、秋审、朝审这些花样,地方三司也差不多这个套路。 其实电视剧里说的“三堂会审”,严格讲应该叫“三司会审”,就是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仨部门一块儿审。刑部先审,大理寺再复核,都察院在旁边盯着,互相制衡。为啥叫“三堂”?因为审案的时候大堂上摆三张桌子,仨官员各坐一张,民间就这么叫开了。明清时期这制度最完善,但说到底,最后还是皇帝说了算,跟现在法治根本不是一码事。封建社会的这套司法体系,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在变的。

还不知道:三堂会审的读者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古代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三堂会审,是哪三堂?

很多同学在看古代影视剧,特别是听到有关重大案件审理的时候,会听到“三堂会审”。

其实三堂会审的制度由来已久,那这个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呢?

今天与小编一起来看看,这个封建社时代的司法政治机构,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?

古代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-三堂指的是哪三个地方 (古代三堂会审是指哪三堂)(图1)

三堂会审,其实大概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公安、检察、法院等三个机关。当然,现在和古代肯定是不能比的,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一点,就这么说。

三堂会审,在古代封建社会,主要审理一些重大案件或涉及皇室的相关案件。

在不同时期,因为政治掌管的地位不同,曾进行了数十次的更名与调整。

最初,三堂不叫三堂,而称为三公。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代为帝王管理国家的三个重要官职,分别是: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其分别管理着政务、军务、监察等重要方面。

来到西汉初期,沿袭了这种制度,确立并增加了实权,可谓是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的地位。

但在汉武帝统治时期,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,设立了“刺史”。

汉昭帝时期,更是提拔了以霍光为军事代表的身份,且采纳建议将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。二者的地位,都因帝王的有意提拔与丞相平级。

汉成帝时,将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。汉哀帝时,又变为御史大夫,后来再次变回大司空,又改丞相为大司徒。

后来经过汉代的历代改革,到了西汉末期,最终形成了以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为三公,也叫“三司”。

东汉时期,汉光武帝去"大"字,改为“司空”,去掉大司马,又设置太尉,与司徒、司空为三公。

汉光武帝为了加大中央集权,削弱地方势力,不再急着将实权归众。

将一切行政大权,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。“虽置三公,事归台阁”。

既而在名义上继续延承三公制,但实权已被大大的削弱,并且设立了以外戚掌权的局面,这也是东汉逐步走向灭亡的开始。

比如东汉后期,尚书台就蜕变为了权臣专政的工具。

所以此时的三司,受制于尚书台与权臣,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抱负。

加之宦官利用古代顺应阴阳四时,国家出现重大灾难,丞相应该承担巨大责任,因而三司常常受到皇帝的指责与贬低。

古代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-三堂指的是哪三个地方 (古代三堂会审是指哪三堂)(图1)

唐代时期,也将三司定义为与前朝相同的三足鼎立状态,分为御史大夫、中书、门下三省。

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三》:“凡冤而无告者,三司诘之。三司,谓御史大夫、中书、门下也。”

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壮大,武则天当政时期,国家统治出现了行政职位的大批出现。这样也就衍生出一种与现代法律部门管理类似的法制机构。

即:大理寺为主导地位的,刑部复审、御史台以监察为导向的法制机构,称作“三法司”。

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自永徽以后,武氏已得志,而刑滥矣。当时大狱,以尚书刑部、御史台、大理寺杂按,谓之‘三司’。”

其中,大理寺由汉代的延尉演变而来,作为最高级的中央判案机构,掌管着由各个地方汇集而来的重大犯罪案件,且负责对刑部的死刑悬案,进行重审再由刑部复核。

刑部则由汉代的三公曹、二千石曹转变而来,最高管理者为刑部尚书,管理天下的刑法案件以及律法的管理与制定。

御史台,则是唐朝总结经验,所建立起的以监督刑部与大理寺等中央部门的监察机关。

而三司会审对应的,正是这三个机构联合审理的重大案件。

古代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-三堂指的是哪三个地方 (古代三堂会审是指哪三堂)(图1)

随着大理寺杂按、尚书刑部、御史台三大中央司法机构的建立,组建成立了司法与行政相结合的法制机制体系。

三法司,即互相协助,也同时互相监督。这既是武则天想出的为加强封建帝王统治的有效方法,也是作为唐朝时期极具代表的法制制度规范。

三法司的出现,更是颠覆了前朝秦汉时期的单一司法机构管理模式。

唐朝作为盛世,建立起的良好司法机构,与后期逐渐完善的司法与行政相结合的条款制度,一直持续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。

来到唐朝中后期,三司的设立已有政治方向转变为财政方面。

《资治通鉴·唐昭宣帝天祐三年》:“﹝三月﹞戊寅,以朱全忠为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三司都制置使。三司之名始于此。”

三司更名为盐铁、户部、度支的财赋机构。掌管着全国各地的土地征税、钱谷贡赋,附属设15司,以检查督促三司工作。

这标志着以盐铁为首而构成的财赋部门,完善了当时国家财政体制政策。

在盐铁史下,还设有更细致的官职设立,下设盐监、盐场等下属机关,构成了一个圈外圈的强大财赋监督链。

古代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-三堂指的是哪三个地方 (古代三堂会审是指哪三堂)(图1)

到后来的五代十国,设立为掌管财政的部门,直至宋代。

到了宋初,当朝掌权者直接将三司设立为财务行政机构,各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员皆是重臣。

同时还设立了统管三司的三司使,总揽财政收支,租赋及盐铁专卖等相关事务,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,被称为“计相”。

《续通志·职官四》:“三司起于唐末,五代特重其职,至宋而专掌财赋,皆以重臣领之。”

而出于这样的做法,更多的是削弱宰相的财权,巩固皇权统一。

三司在当时,上管财政大权,下负责皇帝,皇帝则是坐享其成,控制国库,成了背后的“大富豪”。但其实这种制度的确立,实质上侵害了六部的管理。

后来,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内的管理与控制,又制定出了“二府三司”制度,行政、财务、军事相互制约。

二府的制定,更是将宰相的职权再一次分割,对军事无过问权的宰相,而后又因三司的设立,更加无实权。

这样,就达到了削弱相权集中帝权的目的,二者此消彼长,加强了中央对下级的管理。

而往后,历史的潮流所呈现出来的也同宋朝如出一辙的局面,分割权力是必然的结果。

从《明初三司会审制度考辩》我们可知,在明朝初期,朱元璋更是直接废除了丞相,将丞相所管的职责直接分管于六部,六部直属皇帝。

为了强化专制君权,创立了三司会审制度,分别由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三法司共同审理,最终裁判权交由皇帝。

地方上又设立布政司、按察司、都司来管控地方的民政、财政、司法、军事等。

《明史·职官志一》:“外设都、布、按三司,分隶兵刑钱谷,其考核则听于府部。”

到了清朝,沿袭了明朝的三司会审制度,还另外增设了热审、秋审、朝审制度。

各个地方又设立布政使司(或民政使司)、按察使司(或提法使司)、提学使司,合称“三司”。

综合来说,唐代所初设的三司,奠定了以后司法行政合一的基础,标志着中国古代司法意识的出现,且为以后会审制度的建立,开辟了道路。

以大理寺为主要代表的三司,成为后来司法活动的代名词,包括后来明清时期,直接将三法司作为国家最高的行政司法部门。

电视剧中常出现的三堂会审,更多的则是由大理寺、刑部、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,简称“三司会审”。

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,大理寺为复核机关,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关。

也就是说,刑部审判完毕后,交由大理寺复核,而都察院有权监督刑部的审理和大理寺的复核。

这三个机关相辅相成,既互相制约,也互相监督,体现了古代封建社会严肃的司法政治体系。

古代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-三堂指的是哪三个地方 (古代三堂会审是指哪三堂)(图1)

既然是三法司,名为三司会审,那为何又叫“三堂会审”呢?

因为三司会审时,在大堂设三张案桌,分别坐着三法司的官员,审案过程中,皆有发言权。

因此,民间习惯称之为“三堂会审”。但严格来讲,应称作“三司会审”。

其实在历史上,将三堂会审推向极致的是明清两朝。

在明代,三司会审的设立,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案件的错判。但最终还是由当权者来做裁决,依旧属于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产物,跟如今的法治平等有着本质区别。

而三堂会审随着社会的进步,封建时代的司法政治体系,也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。

参考资料: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三》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《资治通鉴·唐昭宣帝天祐三年》《续通志·职官四》《明史·职官志一》《明初三司会审制度考辩》


上一篇: 古代兵书尚书到底是什么官职-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(古代兵书尚书是什么官) 下一篇:古代王朝都有文武大臣代表-古人是怎么选取的 (古代王朝都有哪些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