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太子合法继承皇位不好吗-他们为何大多数选择谋反 (古代太子有实权吗)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太子的故事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,为什么古代的太子经常选择谋反?老实等合法继承皇位不是更安全吗?,太子居东宫,因以东宫表太子,东宫,不是一个好待的位置,...
古代太子为啥老想谋反?老实等着继位不是更安全吗?总觉得这事儿挺奇怪的,明明是准皇帝,怎么就非要走险棋呢?
“太子居东宫,因以东宫表太子”。东宫这地方,听着尊贵,其实坐上去跟走钢丝似的。翻翻古代史,能顶着太子名号睡安稳觉的,基本没几个。太子是储君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可奇怪的是,他们总琢磨着提前“接班”,而不是等老爹咽气。
这是为啥呢?

其实严格说,“太子”等于“皇储”是从汉朝开始的。秦始皇生前没立太子,秦二世胡亥之后,子婴也是被赵高逼着当的秦王,秦朝压根没正经皇太子。刘邦建汉后,才把吕后生的嫡长子刘盈立成“皇太子”。早先啊,“太子”不光指皇帝继承人,诸侯王的儿子也能叫太子,后来才成了皇家专属,诸侯王的继承人只能叫“世子”。
嫡长子继承制
太子也好世子也罢,源头能追溯到商周。跟立太子绑在一起的“嫡长子继承制”,商朝开始有,周朝才固定下来。为啥非得嫡、长?说白了,为了稳当。商周秦汉,哪朝皇族不生一堆儿子?就一个位子,儿子们要都能抢,那不得乱套?私下拉拢大臣、结党营势的少不了,兄弟打起来,江山都可能分崩离析。
所以周朝搞这制度,跟分封制一样,都是为了不让家里乱套。明朝朱元璋还死磕这一套,《皇明祖训》里写:“凡朝廷无皇子,必兄终弟及,须立嫡母所生者。庶母所生,虽长不得立。”
太子的职业威胁
太子这“职业”,威胁比皇帝还多。为啥?皇帝本人就是最大的威胁——皇帝随时能废了你。
刘邦就因为宠戚夫人和刘如意,差点把刘盈给废了。要不是吕后拼命拉拢大臣,刘盈这位置悬得很。汉武帝刘彻也不是景帝立的第一个太子,第一个是栗姬的刘荣,刘彻他妈靠馆陶公主帮忙,才让景帝改立他。汉武帝自己晚年,因为想整卫氏外戚,搞“巫蛊之祸”,太子刘据直接被逼反了,兵败身死。隋文帝的太子杨勇,被弟弟杨广和独孤皇后联手搞下去,文帝一废了之。

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更惨,当太子啥都受管束,稍微做点不对,谏臣们就跟要天塌下来似的。父皇不让他宠幸男宠,他一怒之下把人杀了。亲弟弟李泰还天天使绊子想夺嫡……李承乾憋屈久了,干脆跟着侯君集密谋造反,结果露馅了。兄弟盯着、皇帝防着、大臣各怀鬼胎,后宫宠妃吹吹枕头风(比如万历的郑贵妃),太子真是四面楚歌。

太子的谋反成功率
历史上想造反的太子,李承乾算一个,康熙的胤礽也算一个。不过太子造反,成功概率真不高。就算成功了,背上“弑君弑父”的骂名,也坐不稳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19个儿子,嫡长子刘劭本来挺受宠,可长大了叛逆,还搞巫蛊,文帝烦得想废他。刘劭倒先下手为强,带人冲进宫把他爹杀了。史书上说“大行皇帝大敛,劭辞疾不敢出”,说明他自己心虚。刘劭虽然抢了皇位,结果众叛亲离,当了三个月皇帝就被讨伐死了。
这也是李世民为啥玄武门之变只杀李建成、李元吉,不敢动李渊——一旦背上杀父骂名,当了皇帝也得被天下人戳脊梁骨。所以啊,太子造反多半是走投无路了。父亲越厉害,太子越危险,汉武帝、唐太宗、朱元璋,就连康熙、乾隆,立太子都折腾得够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