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-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(诸葛亮举荐)
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临死前的故事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,人们常说,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,诸葛亮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智者的代表,无论是在文学作品和史书中,还是在民间的传说中,...

admin

说到诸葛亮,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不是“智绝”?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,这话可不是白说的。不管是在史书里,还是《三国演义》里,甚至民间传说里,诸葛亮都是“聪明”的代名词,尤其是在蜀地,千年过去了,大家还是记得他、崇拜他。

咱们平时聊诸葛亮,多半是跟着《三国演义》的印象走——忠君爱国,神机妙算,甚至还会呼风唤雨。曹操、周瑜那么厉害,都栽他手里。鲁迅先生都调侃他“多智而近妖”,但话说回来,历史上的诸葛亮真有这么神吗?要真会奇门术数,三国早就被他统一了,哪还轮得到六出祁山都没辙?

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-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(诸葛亮举荐)(图1)

当然,《三国演义》虽然夸张,诸葛亮的大事儿倒基本没跑偏。《隆中对》给刘备规划天下三分,平定荆南、入主西蜀,白帝城托孤,后来五次北伐,都是真事儿。

不过大家最津津乐道的,还是他的北伐。中学时背过的《出师表》,就是北伐前给刘禅上的奏表。说到北伐,争议一直不小。有人觉得,蜀汉那时候本来就弱,连年打仗,老百姓遭殃,蜀汉垮得更快;也有人觉得,要不是诸葛亮北伐,曹魏早就打过来了,蜀汉根本撑不住。毕竟当时三国实力摆在那儿,蜀汉要是缩在蜀地不动,曹魏攒够了劲儿,一准儿能灭了他。

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-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(诸葛亮举荐)(图1)

北伐到底对不对,咱先不掰扯。就看结果吧,没光复中原,但确实让曹魏一直防着蜀汉,蜀汉在他死后还撑了三十年,也算没白忙活。

那诸葛亮到底怎么死的?《三国演义》和民间传说可编了不少。什么五丈原摆七星灯续命,被魏延闯进去搅黄了;还有说他死后让人抬着棺材一直走,绳子断了才埋,所以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墓在哪儿。反正关于他的故事,生前有多少神乎其神的,死后就有多少传说。

不过话说回来,一个死在北伐路上的统帅,临死前肯定得安排好后事。怎么让军队安全撤回蜀中?怎么给刘禅留下点政治军事的交代?这些都得想。

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-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(诸葛亮举荐)(图1)

《三国演义》里写他临死前交代:“我死后别发丧,给我做个大龛,把尸体放里面坐着,嘴里含七粒米,脚点一盏灯,军中照常别举哀。这样我的将星就不会坠,阴魂还能镇着。”为啥这么干?古人觉得厉害的人对应天上星星,人死了星就掉。他这么安排,是想让司马懿摸不清他死没死,好让蜀军慢慢撤。

还有个更神的版本,说他在死前还大喊了一声“庞德公救我!”庞德公是谁?据说诸葛亮隐居南阳时认识的世外高人,还是庞统的长辈,有人说是他师父。喊他救命,是想让师父续命?不过吧,这肯定是后人瞎编的,越传越玄乎。

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-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(诸葛亮举荐)(图1)

其实啊,他嘴里含七粒米,就是古代的丧葬礼。按《周礼》说,不同身份的人嘴里含的东西不一样:天子含珠,诸侯含玉,大夫含玉器,士含贝,老百姓就含米。诸葛亮是士大夫,含米是正常操作,七粒米对应“头七回魂”,哪有什么稳定将星的意思,都是后人把他捧得太高了。


上一篇: 诸葛亮为什么一生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 (诸葛亮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) 下一篇:因为一个女人董卓和吕布关系才恶化-董卓为何不赏赐给吕布 (关羽和曹操因为一个女人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