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为什么一生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 (诸葛亮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)
诸葛亮为什么一生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,诸葛亮是历史上资深的名相之一,杜甫诗赞曰,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,伊尹是商汤时代的达官贵人,协助商汤治理国家,成就...
诸葛亮为啥一辈子死心塌地跟着蜀汉干?
三国里的顶级名相,杜甫诗里夸他:“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”伊尹帮商汤治国,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,打下了周朝八百年江山——这俩都是古代超牛的能臣。杜甫是唐朝的,《三国演义》是明朝的,他写诗的时候还没受《演义》影响,离三国时代也近,评价应该挺靠谱的。

诸葛亮年轻时在南阳种地,没事还爱哼《梁父吟》,身高八尺(差不多1.8米),总把自己比作管仲、乐毅,27岁才出山跟着刘备,54岁北伐时累死在五丈原,中间几十年没歇过,真的是拼了老命。刘备因为关羽的事伐吴,被陆逊揍得惨败,退到白帝城,这才有了托孤的事儿。刘备临终前跟诸葛亮说:“你才能比曹丕强十倍,一定能安定国家,完成大事。要是刘禅还行,你就辅佐他;要是扶不上墙,你就自己来。”诸葛亮哭着说:“我一定拼尽全力,忠心耿耿,死而后已!”后来他真辅佐了两代君主。
刘备死后,诸葛亮基本把蜀汉的军政大权抓手里了。刘备给刘禅的遗诏里还写“你跟着丞相做事,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他”,可见他地位多高。可这么个掌握实权的人,愣是没把那个不太聪明的后主刘禅踹下去,自己当皇帝。
有人觉得刘备临终前的话是默许诸葛亮自己称帝,其实理解错了。刘备的意思是“刘禅行就辅佐他,不行你就自己拿主意”。事实上,蜀汉后期的大事都是诸葛亮拍板,根本没问过刘禅,所以他也没违背刘备的意思。
那诸葛亮为啥没自己当皇帝呢?从能查到的资料看,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。
第一是刘氏集团的人不好惹。刘备是死了,但他那一帮老部下还在呢,都是跟着他打天下的死忠。诸葛亮虽然是丞相,但要想改朝换代,难度可不小。隆中对的时候,刘备跟诸葛亮越聊越投机,关羽张飞他们就不乐意了,说明刘备身边的人并不都信服诸葛亮,有些人可能就是看刘备的面子才听他的。刘备托孤时除了诸葛亮,还叫了李严,说明他对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放心。
第二是时机不对。诸葛亮这人精明,就算真想过当皇帝,也会看时机,他本来就小心谨慎。三分天下的时候他就清楚,蜀汉周围全是敌人,自己又弱,这时候当皇帝太不是时候了。要是真统一天下,把首都迁回洛阳,说不定他真会考虑动手。可现在外面乱糟糟的,要是搞内战,说不定连丞相都当不成了。
第三是诸葛亮自己不想。至于诸葛亮的个人品德,这事儿见仁见智,咱先不聊,但他自己也有顾虑,比如前面说的小心谨慎。他不爱干没把握的事,而且也没必要非当皇帝不可。要知道,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到明清才最厉害,汉唐时候虽然也吹“君权神授”,但相权还是挺大的,当皇帝不是唯一的出路。诸葛亮把心思都放在当丞相上,对他来说已经是成功了。其实曹操一辈子也没当上皇帝,虽然后来曹丕追封他为魏武帝,但从历史名声看,诸葛亮可比他强多了。
所以诸葛亮没当皇帝,其实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系。千年过去了,还有人讨论这事儿,但我们还是得尊重历史事实,尽量搞明白事情的本来面目。对待历史文化,就该这么实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