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难度有多大 (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)

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难度有多大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,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,通过一系列汉化政策,唐鲜卑人在中原扎住了脚跟,最终融入汉族之中,很多贵族也成为后...

admin

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到底有多难?单说一件事就够让人咂舌。

北魏孝文帝改革算是中国历史上挺成功的一次改革,通过汉化政策,鲜卑人总算在中原站稳脚跟,最后融入汉族,不少贵族还成了后来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关陇贵族集团的主力。但你想啊,这种改革阻力得多大?咱们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。

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难度有多大 (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)(图1)

当时孝文帝以“南征”的名义带着群臣到了洛阳,结果群臣们都不想打了,纷纷请愿别打了。孝文帝就顺水推舟,定都洛阳,总算安顿下来。接着就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了:下令所有人必须穿汉服,穿胡服就算犯法;没过多久又禁胡语、用汉字,朝廷上、市井里,说胡话都不行。“胡话”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,以前中原人听不懂鲜卑人说的话,慢慢就把听不懂的话叫“胡话”了。还得改写汉字,不能用别的文字。鲜卑人死后也不能回平城埋葬,得葬在洛阳,要按汉族的风俗过节、行礼。

孝文帝改制后,北魏确实慢慢强起来了。他搞的均田制,缓和了社会矛盾,农业稳了,国家收入也上去了。之前国家一直乱糟糟的,百姓过得苦,没想到困扰北魏十多年的事,他三年就给解决了。

不过改革哪能一帆风顺?鲜卑旧贵族不少都不支持,没想到反对最激烈的,居然是孝文帝自己的儿子——15岁的皇太子元恂。这太子从小由冯太后带大,可惜冯太后太溺爱,没把他教好,反倒成了改革里的一个“麻烦精”。对北方人来说,中原腹地的洛阳太热了,根本没法住!哎——让广东人听了都得笑出声。元恂就代表这帮人,特讨厌洛阳的天气,天天想着怎么跟老子对着干。

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难度有多大 (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)(图1)

他拒不学汉话、写汉字,还违反禁令穿鲜卑服装满街晃,把皇帝赏的汉服都给撕了。当时东宫的中庶子高道悦劝了他好几次:“您得守规矩啊,您都不守,谁还支持您?”结果太子不但不听,还记恨在心。这些事肯定都传到孝文帝耳朵里了,太子更恨高道悦了。有次孝文帝外出,太子合谋身边的人,偷偷从宫里挑了3000匹御马,想逃回平城,还亲手杀了老告状的高道悦。不过消息很快就传到孝文帝那儿,他赶紧赶回洛阳,控制住局面,直接废了元恂的太子位。

你说一个15岁的孩子,能有多少心机?能闹到要谋反的地步?他早晚要当皇帝,有必要谋反吗?最多就是别人手里的枪。孝文帝改革动了太多鲜卑贵族的奶酪,无非两种情况。

鲜卑人是东胡的一支,靠游牧渔猎为生,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得靠部落制聚在一起。就算有老大,也是靠各部落共同认才能形成国家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为了统治中原,肯定得用汉人。改革其实就是把鲜卑贵族的特权分了一部分给中原汉人,这冲突能调和吗?鲜卑贵族肯定拼命反对。

太子元恂是冯太后带大的,背后基本是老一代顽固的旧贵族。他当太子,旧贵族支持功劳不小。在旧势力反对改革的时候,元恂知道自己跟这些人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。旧贵族要是失了势,他的太子位能不能保还两说呢。而且元恂本来就不是合格的继承人,孝文帝对他早有不满,这些他心里门儿清。

改革闹成这样,孝文帝心里肯定特别难受。正好这时候有人举报元恂要谋反,孝文帝干脆送了杯毒酒把他赐死,就是想告诉大家:汉化的决心,就算是亲儿子也不留情。这招杀鸡儆猴确实有用,反对的声音小了不少,改革也顺当了。太子元恂死的时候,才15岁。


上一篇: 北魏的灭亡是因为汉化吗-孝文帝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 (北魏的灭亡是孝文帝改革之错吗) 下一篇:北魏的税收主要以哪些租调为主-在孝文帝改革之前 (北魏的税收主体是什么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