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裕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-刘裕南征北战打仗那么厉害 (刘裕为何没有统一中国)
对,气吞万里如虎,的刘裕,为何没能统一天下?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,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,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,永遇乐·京口...
“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”辛弃疾这首词里的寄奴,就是南北朝那位打仗跟玩儿似的刘裕,人称“气吞万里如虎”。这么猛的一位,最后咋没把天下统一呢?
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,一边怀念古人,一边想着自己的事儿,几句话就把刘裕那股子霸气写活了。
这位“寄奴”,正是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,后人给他加了个“武”字,一看就不是善茬。刘裕一生南征北伐,战功多得数不清,可为啥最后没把整个中国捏一块儿呢?
年纪不等人
刘裕家吧,祖上算是汉朝的远房亲戚,跟着晋朝皇室南渡后,在江东混了个“低等士族”,后来家道中落,穷得叮当响。
他小时候,妈就病死了,爸养不起,把他丢给姨母家养着,这“寄奴”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——寄养在别人家的奴才(不是真奴才,就是个小名儿)。
后来他跑去当兵,从此开挂,十几年时间,平了孙恩、灭了桓玄、揍了刘毅、拿下岭南、端了南燕、灭了谯蜀、锤了后秦,战功堆得比山还高。
公元420年,他直接把晋朝踢了,自己当皇帝,建立南朝“宋”,南北朝就这么开始了。
可刘裕称帝那年都57了,打了一辈子仗,身上全是旧伤。北边还有北魏、北燕、北凉一堆政权跟他对着干。他刚想收拾北魏,自己先病倒了,两年后就嗝屁了,北伐的事儿直接黄了。真是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。
自家后院先乱了
刘裕是寒门出身,最看不起那些门阀士族仗着家世横行霸道。他掌权后,立马动手:搞土断,不让士族抢地盘;抄家,没收他们的钱分给老百姓;整顿吏治,罢免甚至杀了好多士族官员;还重用寒门子弟,让南朝后来形成了“寒人掌机要”的规矩。
这些操作确实把东晋的豪强打疼了,阶级矛盾缓和了不少。但也让那些士族恨透了他,觉得他一个泥腿子凭什么掌权,天天琢磨怎么搞他。
更坑的是,刘裕北伐正起劲儿时,他最信任的心腹刘穆之突然没了。刘穆之是谁?《宋书》里说他“内总朝政,外供军旅,决断如流,事无拥滞”,说白了就是刘裕的“大管家+军师+定海神针”,刘邦有萧何,刘备有诸葛亮,刘裕就靠他。
刘穆之一死,刘裕只能扔下北伐前线,火急火燎跑回建康稳朝局,北伐又耽误了。而且他守长安的人选也选得离谱——让儿子刘义真当留守,大将王镇恶和沈田子辅佐。
王镇恶是前秦名相王猛的孙子,晋军出身的沈田子看他不顺眼,天天勾心斗角。刘义真年纪小,压不住场子。结果公元418年,沈田子设伏杀了王镇恶,后来又被别人杀了,刘义真吓得跑出长安,手下将领还趁机抢财宝带女人,慢悠悠溜达,结果让追兵给撵上了。
史记里写“高祖遣将军硃龄石替义真镇关中,使义真轻兵疾归。诸将竞敛财货,多载子女,方轨徐行,虏追骑且至。”说白了就是一群败家玩意儿,打仗不行,抢东西倒麻利。刘裕这安排,从上到下全是坑。
经此一役,刘裕北伐攒的老本基本败光了。再说他儿子们,一个个年纪小,还没本事,这刘宋王朝的根基,从一开始就埋了雷。
北方对手太硬
想当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,那是顺风顺水,刘裕想复制这战绩,难度直接拉满。
为啥叫南北朝?因为北边的政权一个比能打。北魏拓跋珪是狠人,打下基业;儿子拓跋嗣军事上差点,但政治手腕一流,改革官制,重用汉臣,北魏国力蹭蹭涨。
还有胡夏的赫连勃勃,这人残暴嗜杀,但打仗是把好手,还特会造兵器,武器精良。更绝的是,别人劝他定都长安,他偏不,说长安挡不住刘裕,自己老巢统万城在黄河对岸,刘裕的兵肯定不敢轻易渡河。这俩,就是北伐路上两块最难啃的骨头,还有西秦、北凉等小势力,几年内想全灭?做梦呢。
胡汉问题太棘手
五胡乱华后,胡人政权和汉人政权互相看不对眼,民族矛盾成了老大难问题。刘渊搞过汉化,石勒直接屠杀汉人,苻雄想搞民族大融合,结果自己被反杀,前秦几年就散架了。
到刘裕这儿,这矛盾更尖锐。江南的士族早就习惯了偏安,根本不想回北方,跟刘裕不是一条心。他想统一南北,得先过这关——胡人汉人混居、互相仇杀,这些靠打仗根本解决不了。
说白了,当时整个中国,文化、经济、政治,都没到能大一统的时候,别说刘裕,谁来了都够呛。
刘裕一辈子打仗确实猛,“气吞万里如虎”这评价不虚,但北伐确实有点急了。后世有人说他北伐是为了篡位攒政治资本,可我觉得不像——他要称帝,早就能称,用得着北伐这么折腾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