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义中典韦只露脸过一两次-典韦排名为何在关羽之前 (演义中典韦的死因是什么)
对典韦在,三国演义,只露了一两次脸,为何武将排名在关羽之前?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按照民间流传的,一吕二马三典韦,四关五赵六张飞,黄孙许太两夏候,的顺口溜,典韦的武力...
说起来典韦,在《三国演义》里好像就露脸那么一两次,怎么武力值排位居然在关羽前头?很多人好奇这事儿,今天就来唠唠。
民间有句顺口溜叫“一吕二马三典韦,四关五赵六张飞,黄孙许太两夏候”,按这个说法,典韦武力值能排第三,比关羽、张飞还靠前。
但这顺口溜可不是罗贯中老爷子亲自定的,就是个民间流传的说法,不算官方设定。
当然啦,读者们有自己的一套排法也正常。
比如有人觉得赵云比马超猛,就把他俩换了个位,改成“一吕二赵三典韦,四关五马六张飞”,这么调,典韦还是第三。
看见没?不管怎么调,典韦第三的位置基本没动过。
这么看,典韦武力值是真高,排第三,大家其实挺认可的。
实际上,《三国演义》里的典韦,那简直就是天神下凡级别的狠角色。
有人说他出场少?其实典韦在书里可不止露过一次脸,好几次都是那种亮瞎眼的神操作。
最绝的是,书里写的这些神乎其神的操作,大部分都有正史撑腰,不是瞎编的。
比如第十回,夏侯惇跟曹操推荐典韦,这可是典韦书里第一次露面。
夏侯惇说典韦干过一件狠事:为朋友报仇,杀了人,提着人头就大摇大摆走出闹市,几百个追他的人愣是没人敢靠近。

《三国志》里也写了,当时典韦走出闹市,“一市尽骇,追者数百,莫敢近”,跟书里描述的一模一样。
再比如,夏侯惇告诉曹操,典韦用的两根铁戟,重八十斤,他能单手夹着跳上马,耍起来跟玩儿似的。
《三国志》里也记载了:“典韦喜欢用大双戟和长刀,军里都传唱‘帐下壮士有典君,提一双戟八十斤’。”
重点来了,这八十斤重的戟,可是正史实打实写的,不是演义瞎吹。
再看关羽的八十一斤青龙偃月刀?那可是演义里编的,正史压根没提。
光凭这一点,历史上的典韦就已经是神力盖世的级别了。
第十一回,曹操跟吕布在濮阳打起来,被困在西寨,典韦抄起十几支短戟就冲出去,一戟一个敌人落马,箭无虚发,接着又举着双戟把吕布手下四员大将给打跑了。
这段故事完全是照着《三国志》搬的,而且正史写得更有气势:典韦带着几十个穿两层甲的壮士冲锋,敌人箭像下雨一样射过来,他眼睛都不眨,举着十几支戟大喊一声,冲过来的敌人全被放倒了。

典韦最后死在第十六回,特别壮烈。当时有投降的士兵反水,无数敌军冲进营门,枪多得像芦苇丛。典韦的武器被偷了,身上没盔甲,被人捅了几十枪还在硬扛。没了惯用的重戟,换把轻飘飘的腰刀,他越用越不得劲,砍得刀都卷刃了,一怒之下,一手拎一个敌人当武器,砸死了八九个。剩下的贼全不敢靠近,只能远远放箭,箭跟暴雨似的。典韦中了几枪中了几箭,大吼几声就倒下了,血流了一地。可他死了半天,前门还是没人敢进。真是虎死雄风在啊,杀气冲天,谁都不敢上前。
这段还是照着《三国志》写的,正史里写“典韦一手夹一个敌人,打死了他们,剩下的贼不敢上前”。我去,一手拎一个敌人,那不得有几百斤的力气啊?!
当然啦,演义里还给典韦加了好多戏:他赶着老虎过河、单手举起快被风吹倒的千斤旗杆、轻轻松松干掉郝萌、成廉、曹性、宋宪四个大将、不费劲打败侯成和高顺、秒杀何仪的副元帅,还跟许褚联手打过吕布……

看了这些操作,典韦的武力值根本不用怀疑,绝对是顶级猛男。
那为啥还有人觉得他不该排关张前面呢?主要因为他跟许褚从早打到晚,没分出胜负。
可第七十二回汉中之战,许褚还被张飞打败过呢。
其实书里写得很清楚,许褚输给张飞,纯粹是因为喝多了。
再说典韦跟许褚那次打架,典韦是故意放水,没使绝招,没下死手,没出全力。
退一步讲,就算顺口溜里许褚排得比马超低不少,但别忘了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,他俩打了二百多回合没分胜负;第六十五回马超又跟张飞从白天打到晚上,点着灯接着打,还是没分出输赢。

所以说啊,那个顺口溜的排位,就是个大概的印象,没那么精确。
再说了,一个武将的武力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年龄大小、身体好不好、精神状态怎么样、在什么环境下打仗,这些都会影响发挥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