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哪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-刘基作为明朝的第一谋士 (哪只无形的手表好)

刘基,号伯温,足智多谋,思维缜密,料事如神,是朱元璋夺得天下、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,然而,明朝开国后,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,虽然他执法如山,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,最终却...

admin

刘基,号伯温,这人脑子是真够使的,足智多谋,思维缜密,料事如神,妥妥的朱元璋第一谋士。可奇怪的是,明朝一开国,这位大功臣只捞了个诚意伯,还是次等爵位,这待遇也太不匹配了吧!

哪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-刘基作为明朝的第一谋士 (哪只无形的手表好)(图1)

淮西派和浙东派,这俩派系在朝廷上斗得不可开交,说白了,就是老乡会,都讲一样的方言,见面先问“老乡啊?”拉近距离。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,会长本来该是朱元璋,但他忙着当皇帝,就由李善长代理。这集团人多势众,李善长、郭兴、郭英、汤和、周德兴,还有死去的常遇春,都是朱元璋起家的老班底,当时谁要说会淮西话,都感觉高人一等。

李善长是何许人?为啥是第一功臣?这人主要管后勤政务,你要说刘基是张良,那李善长就是萧何,一直跟在朱元璋鞍前马后,干些累活儿还不讨好。朱元璋懂他,建国后直接封他第一功臣,当丞相。

李善长这人,外表看着宽厚,其实心眼小得很,谁敢跟他过不去,他肯定得想办法弄回来。

恶人自有恶人磨,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——浙东集团,首领就是刘基。

两派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斗法,朱元璋看得还挺乐呵,估计心里想“让你们斗,看谁厉害”。

李善长被朱元璋封为韩国公,洪武三年(1370年)的事儿,当时一共就封了六个公爵,徐达、常茂(常遇春儿子)、李文忠、冯胜、邓愈,全是打仗猛将,结果李善长这个文臣排第一,还是唯一的,这面子够大。

再看刘基,功劳摆在那儿,却只封了个诚意伯(伯爵),更绝的是,俸才240石,李善长倒好,4000石,差了十几倍!刘基心里能没数?

刘基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好多关键决策都是他拿的主意,为啥就这点待遇?

其实不难琢磨。朱元璋这人乡土观念重得很,李善长是老乡,又老实本分不抢风头,他放心。可刘基是个外乡人,更要命的是,这小子比他还会算计!朱元璋想到的,他早想到了;朱元璋没想到的,他也能算出来。换你当皇帝,身边有这样的人,你能不提防?而且刘基那权谋手段,加上厚黑学功底深,朱元璋时不时想起他劝自己别救韩林儿那事儿——万一哪天他对我也来这么一手呢?

不杀他就不错了,还想封赏?

刘基一辈子聪明,就这点没看透,这也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里赢不了。

哪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-刘基作为明朝的第一谋士 (哪只无形的手表好)(图1)

洪武元年,俩人第一次正面刚。

当时监察机构叫御史台,刘基是御史中丞,管言官的,这会儿他占优势。

导火索是个叫李彬的,李善长的亲信,犯了法被刘基逮了。查清楚后,刘基决定杀了他。正好朱元璋不在,李善长赶紧去找刘基求情,刘基软硬不吃,还直接向朱元璋报告。朱元璋大怒,让立刻处死李彬。不巧,回复落到李善长手里,他不敢瞒,但气炸了。为了救亲信,他找了个借口:“京城好久没下雨了,先生懂天文,这时候杀人怕是不吉利吧?”

李善长老奸巨猾,明知刘基懂天文,这么一说,刘基要是坚持杀,就能把不下雨的锅甩给他——那时候又没天气预报,谁知道啥时候下雨。

结果刘基回了一句:“杀李彬,天必雨!”

李彬就这么被杀了。李善长彻底被激怒,开始准备反击。

刘基敢这么说,应该有把握,他确实懂气象,但问题是,现在天气预报都有不准的时候。

这次他运气不好,等了好久也没下雨。朱元璋一回来,李善长带着一群人告刘基的黑状。朱元璋没难为刘基,但刘基自己知道,这儿待不下去了,八月就请假回了老家。

走前,朱元璋正头脑发热,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凤阳,还要打北元。刘基劝他:建都凤阳绝对不行,北元还有实力,别轻易出兵。后来证明,他又对了。朱元璋当时还挺懂他,跟刘基儿子说“满朝文武都结党,就你爹不掺和,我不会亏待他”。

朱元璋这次可真被刘基“骗”了,刘基不是善男信女,走前安插了杨宪接替御史中丞,准备跟淮西集团死磕。

杨宪是刘基死党,得了指示上位,开始扶植高见贤这些人,用言官收李善长的黑材料,天天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,说李善长没本事,不能重用。朱元璋不傻,知道杨宪啥意思,一开始没理,但时间长了,对李善长也有点烦了,十一月把刘基召回来,委以重任,淮西集团被压,浙东集团占了上风。

浙东集团眼看要赢,李善长急了,自己成了靶子,淮西集团快顶不住了,他又不好亲自上,就想:学刘基,找个代言人。这人不能太有威望,得好控制。他看中了胡惟庸,没想到,这选择让他走上了不归路。

胡惟庸是李善长老乡,早跟着朱元璋,但一直不得志,当知县之类的小官。这人真有能力,得到李善长支持后,成了淮西集团新头子,这场斗争最后在他手里结束。

可人算不如天算。浙东集团正春风得意,准备一鼓作气,事情又变了。

刘基说话太直,没沟通技巧,很多人在朱元璋面前说他坏话,朱元璋对这个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,后来就有了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。

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聊天,先拉家常,气氛挺好,突然变脸,严肃地问:“要是换掉李善长,谁当丞相合适?”

刘基立马警觉:“这得陛下定。”

朱元璋脸色才好点,接着问:“杨宪怎么样?”

又是个陷阱,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,试探他呢。

刘基这下明白,谈话凶险,稍有不慎就得死。赶紧回:“杨宪有丞相的才,没丞相的器量,不行。”

考验还没完,朱元璋又问:“汪广洋如何?”

第二个陷阱,汪广洋不是淮西的,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。

刘基见招拆招:“这人太浅薄,不行。”

朱元璋佩服地看了他一眼,这小子精明。

说出第三个人选:“胡惟庸呢?”

刘基松了口气,说出一生最准的判断:“胡惟庸现在是小牛,但将来肯定能挣脱牛犁!”

说完,刘基以为考验过去了,错了,下一个问题才致命。

朱元璋终于亮出底牌,意味深长地说:“我的相位,只有先生能担当了。”

人极度紧张后思想会放松,刘基也不例外,犯了一次致命错误。

p> 他回朱元璋:“我并非不知道自己行,但我嫉恶如仇,皇上您慢慢挑吧。”

这话说得太不合适,自居丞相之才不说,还“嫉恶如仇”——谁是恶?

刘基昏劲还没过,又补一句:“现在这些人,我看都没合适的。”朱元璋当场跟他决裂。

之后,刘基不再受信任,还在朝中撑着浙东集团的场子。但朱元璋不好打发。

洪武三年,朱元璋亲自写信给刘基:“你年纪大了,该在家陪老婆孩子,跟着我干嘛?”意思就是:滚蛋。刘基只好回乡下。

p> 这时,浙东集团的杨宪失去刘基帮助,很快被淮西派排挤,胡惟庸找借口杀了他。淮西集团大获全胜。

刘基知道,自己输了,就想好好养老。可斗争里,失败者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
胡惟庸当上丞相,没放过刘基,指使人告他。刘基没官位了,告啥?

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,这话真没错。刘基的罪状是“占了有王气的地”。王气?这东西说有就有,说没有就没有,全看目的。

朱元璋下诏处罚,官都没了,罚啥?有办法,扣退休金。

刘基绝望了,但智慧又发挥了,他出人意料回了京城。

这招绝,他明白,胡惟庸整他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,只要在朱元璋眼皮底下,让他放心,性命就有保证。

哪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-刘基作为明朝的第一谋士 (哪只无形的手表好)(图1)

但这次,他又错了。

洪武八年正月,刘基生病,朱元璋派胡惟庸(注意这点)探望,胡惟庸带的医生开了药方。刘基吃完,病情加重,不久就死了。

后来胡惟庸案发,医生承认是胡惟庸授意毒死刘基,这也成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。

谁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,朱元璋也知道,却派他去探望。刘基这么有影响的人,胡惟庸不敢随便动手,不然也不会让他逍遥五年,很有可能是朱元璋默许的。不管是不是朱元璋指使,刘基之死,朱元璋肯定有责任。

刘基一生足智多谋,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,判断形势准得可怕,思维缜密,能预测事态发展。虽然没民间传的呼风唤雨本事,但“料事如神”这评价不过分。他和诸葛亮一样,成了老百姓心中的智慧象征。

胡惟庸赢了,在朱元璋帮助下斗倒刘基,大权在握,李善长也得给他面子。可他真是最后的胜利者吗?


上一篇: 明朝差点无人可用-洪武四大案死亡人数到底有多少 (明朝没落) 下一篇:朱由校的市井爱好是怎么来的-明朝为何会出现一个木匠皇帝 (朱由校功绩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