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带来致命一击-还为清朝带来了什么 (太平天国运动死了多少人)
你真的了解太平天国吗?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,清朝末年,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,极盛之时与清王朝南北对峙,清政府花费巨大最终镇压,这场历时十余年的运动给清朝致命一击,可它却在无形之中成就了李...
你真的了解太平天国吗?清朝末年,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,最猛的时候跟清王朝南北对峙,清政府花了好大劲才镇压下去。这场打了十多年的运动,给清朝致命一击,可它没想到,无形中还成就了李鸿章、袁世凯这些后来叱咤风云的人,这是怎么回事呢?咱一块儿唠唠。
太平天国运动一直被说成农民起义的顶峰,因为它搞了个《天朝田亩制度》,但我觉得吧,它真不算标准的农民起义。起义那几个头头,洪秀全、杨秀清、萧朝贵、冯云山、韦昌辉、石达开,哪有几个是真农民啊?而且他们靠的是拜上帝教起家的,这跟以前农民起义的路数不一样。要说真正的农民起义,新朝末年的绿林、赤眉算得上。陈胜吴广是小官吏,项羽是贵族,刘邦也是小吏,黄巢是对考试不满,李自成是因为裁员才反的。说白了,历史上好多起义都是有人煽动农民,但领导层往往不是农民。

站在洪秀全的角度看,他估计就是多次考不上秀才,心里憋着一股火想发泄。再加上当时西方思想传进来,平等那套玩意儿挺吸引人,谁愿意老被压着剥削啊。但洪秀真不是当领导的料,鼠目寸光,就知道享乐,压根没想过要统一天下。杨秀清倒是有点本事,可惜不是天王,虽然搞“天父下凡”挺威风,名义上还得听洪秀全的。太平天国内部乱得一塌糊涂,谁都想争权夺利,还特腐化。洪秀全好色,后宫连太监都不用,妃嫔多得只能编号了。杨秀清更夸张,出门讲排场,轿子太大得拆老百姓的房子,这哪是王爷出巡,简直就是强拆队!太平天国早期还挺得民心,后来因为腐化堕落,民心全丢了,不过洗脑功夫不错,死忠粉倒是不少。
对清王朝的打击,那是明摆着的。咸丰帝真是倒了霉,内忧外患一起来,整个大清也就他祖宗康熙遇到过这情况,康熙赢了,咸丰却输了。这里得说,太平天国这个内忧和英法联军这个外患,干了同一件缺德事——毁了《四库全书》。乾隆当年修这书,花了多少人力物力,几十年才弄好,而且抄得少,特珍贵。成书的时候,乾隆吸取了《永乐大典》只有正本副本、丢得惨的教训,抄了七部,分存在七个地方。北四阁在紫禁城文渊阁、沈阳文溯阁、圆明园文源阁、承德文津阁;南三阁在扬州文汇阁、镇江文宗阁、杭州文澜阁。圆明园那部被英法联军毁了,北四阁剩下三部没事,南三阁就没那么好运了。镇江文宗阁,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毁了一部分;太平天国打到江浙,镇江、扬州被攻克,文宗阁、文汇阁连同里面的《四库全书》全烧没了。杭州文澜阁没被烧,但也让太平军搞得七零八落,好多书散了,后来藏书家丁氏兄弟花大价钱买回来,又参照别的版本补齐。可以说南三阁都毁在太平天国手里,对文化的破坏,比英法联军还狠。洪秀全考了好几次试,连秀才都没考上,仇视教育,看他留下的诗文,文采不行,字也丑,这种人怎么可能考中?得势后到处毁学校、烧典籍,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啊!

这些和李鸿章他们有啥关系?李鸿章还好理解,他就是靠镇压太平天国发家的,那袁世凯又扯上啥关系了?本来镇压太平天国靠的是八旗子弟,可清朝太平日子过久了,军队战斗力太差,根本打不过洪秀全的人。清政府没办法,只能让闲在家的官员去招乡勇镇压,本来也没抱希望,谁知道曾国藩带的湘军居然赢了,还拉起了自己的队伍——湘军。李鸿章从曾国藩幕府里冒出来,成立了淮军,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军政三十多年。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,这一下给清末民初的军阀割据埋下了祸根。
中国古代的中央政府一直想加强集权,清朝的时候,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特别强。年羹尧在西北一手遮天,可皇帝一道圣旨就能让他乖乖缴械投降,最后自尽。到了清末就不行了,八国联军侵华那会儿,慈禧太后命令南方督抚发兵救驾,可两广总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带头搞了个“东南互保”,还拉上了两江总督刘坤一,后来闽浙总督许应骙、四川总督奎俊、铁路大臣盛宣怀、山东巡抚袁世凯也加入了。他们跟洋人签条约,不管慈禧死活,不救她,也不打洋人,但洋人保证不打他们。这说明啥?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了。
袁世凯虽然没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,但清政府当时的一些做法,客观上成就了他。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,不断给地方官员加权力,比如“就地正法”。古代对死刑特慎重,要审三到五次,皇帝才能决定,但起义军太多,谋反又是十恶不赦的大罪,送到京城也是个死,皇帝懒得管,就让当地自己裁决。权力一放,好不容易建起来的中央集权就散架了。曾国藩当初听朝廷的话交了军权,李鸿章却耍滑头,留了自己的嫡系部队。后来的地方督抚都成了土皇帝,地方的事他们说了算,直接任命官员,中央政府成了摆设,跟唐朝末年差不多,就是没那么严重。这种权力下放容易,收回去就难了。地方官可以说“匪患还没肃清”,无限期拖着,或者污蔑老百姓是反贼,收受贿赂。制度建立起来难,摧毁容易。李鸿章因为镇压太平天国,成了地方实力派,算是开创者。袁世凯就利用了制度漏洞成了军阀,还借镇压义和团的机会上位。清朝后期的绿营兵虽然还有,但基本是摆设,甲午战争还得靠淮军。就连大家敬仰的左宗棠,也是靠自己的楚军成了一方诸侯。军队已经成了地方督抚的私人武装。

这其实跟太平天国挺像,他们也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。冷兵器时代,军队建设麻烦,让将帅和士兵没感情吧,对国家是好了,没人造反,但战斗力低;如果关系太好,战斗力是上去了,但对国家来说,就是定时炸弹。北宋建立后,我国一直不让将帅威望太高,岳飞惨死就跟这有关系。徐达为明朝立了那么多功,战事一停立马交出兵权。军阀的基础是啥?是军队。军队要是国家的,督抚的权力就被限制;要是督抚自己的,那就成军阀了。记得《走向共和》里有个场景,清政府检阅袁世凯的军队,军人都说“吃朝廷的饭,听朝廷的话”,结果钦差一走,立马变成“吃袁大帅的饭,听袁大帅的话”。国家花钱养了军阀。
太平天国号称解救民众,可老百姓看到的是战火纷飞,死了一大片。太平军和清军打仗的主要地区,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繁华的地方。十九世纪全世界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有十个,我国有六个,其中四个在战区:南京、杭州、苏州、扬州。常年打仗让这些地方人口锐减,比如扬州现在没那么繁华了,成了三线城市。太平天国号称“均田免税”,其实是横征暴敛。洪秀全滥封官爵,腐败透顶,说太平天国后期政治的腐败在人类文明史上都罕见,真不算夸张。
清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,不得不起用汉人,压制了二百年的汉人政策宣告失败。之后清朝的舞台就成了汉人的,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张之洞这些人上了史书,同期满洲大臣却没啥能打的,知名度明显不如汉臣。这不是清政府没想到的,是历史不受人操控。清政府不可能想到太平天国运动会打十四年,更没想到汉人官员招的乡勇这么能打,更没想到这些满口仁义道德、忠君爱国的汉臣,骨子里其实是“乱臣贼子”。
当初的无奈之举,造成了之后几十年的动乱。军阀势力越来越大,袁世凯死后,已经没人能控制所有军阀了,整个中华民国一直是军阀的天下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洪秀全自己也不会想到,他不过是发个牢骚起个义,竟然影响了中国近百年。李鸿章也不会想到,自己本来该当翰林学士,最后却一辈子跟军队打交道,成了一方诸侯。袁世凯更不会想到,他的荣宠竟然跟洪秀全那些人有关系。
最后说一句,太平天国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男女平等,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—傅善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