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时期已经有自行车了-当时的自行车到底有多贵 (清朝时期已经灭亡了吗)
你真的了解清朝自行车吗?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,我们的国家被称为自行车王国,很多人都使用方便又省时省力的自行车,但是,自行车在中国登场、崛起的经过可能不太清楚,将老照片和文字组合起来,告诉...
清朝时候就有自行车了?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近代才有的东西,其实早在同治年间,中国人就已经见过这玩意儿了。
1866年,清政府派了斌椿这些内务府官员访问欧洲,5月7号早上,斌椿在巴黎街头看到一幕:有人骑个车,两个轮子,中间短轴,人坐上去脚一踩,轮子就转,另一头好像还有个轴,两脚蹬得飞快,跟跑起来似的。这大概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自行车。

后来自行车就在中国露面了。1868年11月24号的《上海新报》里,就有上海有几辆自行车的记载,这算是自行车传入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了。到了1870年,另一家报纸又说,上海多是两轮或三轮的自行车,不用骡马,人踩在板上,板一动轮子就转,当时管这叫“汽车”(当然不是现在的汽车)。北京的街上也开始有人推着自行车走了。那时候自行车的名字可多了,除了“脚踏车”,还有“踏车”、“跳车”、“钢丝车”、“洋车”、“洋马”、“洋驴”之类的,听着就五花八门。

不过清末那会儿,咱们自己压根不会造自行车,也没法生产零件,基本都是从英国、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俄国、日本这些国家进口的。清朝灭亡十多年后,国内才慢慢出现生产自行车配件和整车的工厂。1905年的时候,天津海关的照片里就有人骑着自行车了。同治、光绪初年,自行车少得可怜,都是来华的传教士、商人、使节自己带过来的,不算正经买卖。到了光绪中后期,上海口岸才有自行车当商品进口的记录,像英商怡和、德商禅臣、法商礼康这些洋行都卖过自行车。

有记载说,1903年到1910年,上海一个地方就进口了4563辆自行车,价值海关银17万多两,零部件还值7万多两。算下来,一辆进口价大概38两银子,到了经销商手里卖给消费者,怎么也得50两往上吧?这价格,说实话,清末的自行车就是奢侈品,普通人根本买不起。50两银子是什么概念?清朝一个七品知县,一年的俸禄才45两银子,还买不起一辆自行车。

当时看到自行车的人,都觉得新鲜。清末的文人还用竹枝词记录下骑车的场景,什么“前后骑自行车,飞平沙”,“清晨驰骑在夕阳里,沙沙声来了不安静”。有的照相馆干脆买来自行车当道具,招揽顾客拍照,让那些买不起车的人也能“骑”一回。还有照片里裹着小脚的女子骑自行车(后来人工着色过),看着就让人觉得新奇。

不过自行车慢慢普及起来,争议也没断过。有人说骑自行车会伤女人身体,1905年上海的《大陆报》还报道,说英国妇女骑自行车骑出病来了,其实也没啥大事,主要是脚疼,因为那时候她们穿的鞋底薄、跟腱高,骑车再加上下车姿势不对,才弄的。更离谱的还有人说,骑自行车以后会影响生孩子。当然,这些瞎话后来自行车走进寻常百姓家,不就自己破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