究竟有多大权力-清朝时期考中举人后 (有多大权力)
清朝时期考中举人后,究竟有多大权力大家都熟知吗?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至公元1905年,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300年,科举时代,首先要经...
清朝考中举人后,到底有多大权力?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范进中举后高兴疯了,但具体举人有多牛,还真得说道说道。
科举这玩意儿,从隋朝大业二年(606年)开始,到1905年清朝废除,前后拖了1300多年。想往上爬?得一级一级考:先过县州级的“童试”,中了叫秀才;再闯省级的“乡试”,考上了就是举人。
以前那会儿,门阀士族把持着上升通道,老百姓想靠努力改变阶层,基本等于钻冰求火。还好隋朝开了科举这扇门,读书人总算有条路走了。科举基本成了古代普通人唯一的上升台阶(打仗的时候除外),一旦考中,那真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,连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。
还记得初中课文《范进中举》吗?范进那哥们儿,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个秀才,结果一考举人,居然高兴疯了,还是他那个平时看不起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才打醒。有人可能纳闷:不就中个举人嘛,至于吗?那是因为你不知道清朝举人到底有多大的权力。
明清读书人的功名分四级:童生、秀才、举人、进士。其中秀才和举人,在“有没有工资”“能不能做官”这两件事上,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,直接决定了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。“十年窗下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,这话真不是吹的。
秀才嘛,没工资,也当不了官,地位根本没变,还得自己挣钱养家,所以叫“寒酸秀才”。秀才就那么点特权:见知县不用下跪,还能有座位;犯了事不能随便打板子,得县学里的学官动手,还得省里批了革去功名才行;不用服徭役,房子能比邻居高三寸——就这点儿,还天天被邻居叫去写写婚丧嫁娶的文书,或者教几个童生,勉强混口饭吃。跟举人一比,秀才真就是个“破落户”。一个县三年才考出十几个秀才,已经很难了,考举人更难,竞争激烈程度,现在的高考根本没法比。清朝晚期,举人的录取比例大概70:1,甚至更低。
可一旦中了举人,那可就不一样了,直接成了“官府的人”,社会地位直接升级成“大哥”,还能领朝廷的“特殊津贴”,往后就是锦衣玉食的日子。就算不当官,也能和县里的平起平坐,帮人说个情、办个事,自然就有人上门送银子、送房子,甚至有人愿意当牛做马当奴仆。举人可以直接当官,一般都是管学校、考核秀才这类小官。
不过当上小官后就不能再考功名了,所以很少有人走这条路。大多数举人会继续考更高的功名,实在考不上了才考虑入仕。但也有混得特别好的,比如左宗棠。左宗棠这人,三次考进士都没中,一怒之下再也不考,一辈子都是举人身份。但这哥们儿官运亨通,当过闽浙总督、陕甘总督,后来还进了军机处,封了二等恪靖侯,比当状元的风光多了。有意思的是,左宗棠一直对自己的举人身份耿耿于怀。1874年他在陕甘总督任上,居然上书慈禧想回京考进士。慈禧都乐了:你一个出将入相的大人物,跟一群毛头小子一起考试?你不嫌丢人,朝廷还嫌丢人呢!最后慈禧赏了他一个“同进士出身”,左宗棠这才算了了这桩心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