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禧一死清朝为什么就灭亡了-慈禧生前很厉害吗 (慈禧死清朝还没有灭亡)
大家好,这里是趣历史小编,今天给大家说说慈禧和清朝的故事,欢迎关注哦,清朝末期,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了一场,由上而下、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,这次改革始于18...
清朝那会儿,日本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,搞了一场由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,全盘西化,搞现代化。
这改革从1868年明治天皇建新政府开始,政治上搞近代化改革,弄了个君主立宪的体制。经济上搞“殖产兴业”,学欧美技术搞工业化,还提倡“文明开化”,生活欧洲化,大力发展教育啥的。这么一折腾,日本成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,慢慢挤进世界强国行列。

这么一来,中国跟西方的差距摆在那儿,国人总算有了学习的对象和动力,大伙儿都喊:旧制度得改!其中喊得最响的就是“立宪”,后来管那些主张改革的大臣叫“立宪派”。那时候立宪派的人可不少,不光有留洋的、新学堂的学生,还有地方的士绅、富商。
光绪二十七年,慈禧老佛爷带着光绪帝还在西安躲着呢,改革其实已经悄悄开始了。最要紧的一项,是把管洋务的部门改了,后来叫“外务部”。之前义和团闹得凶,西方人急着让清政府有个对接部门处理他们的需求,外务部就是这么被逼着成立的。
可后来的改革就卡住了,最大的动静就是改改官员制度,或者提一提当年戊戌变法那套。这股学习变法的风一刮起来,康有为、梁启超他们可高兴了,赶紧出来鼓吹变革,在舆论上搞事情,让大伙儿都掺和进来。全民都动起来了,朝廷光改个官员制度肯定没人乐意了,所以必须得大力推改革。

立宪派的人说了:改革得彻底,得跟西方完全接轨。
1904年,日本和俄国在我们地盘上打起来了,日本赢得那叫一个彻底。现在看,这是中国的耻辱——人家为了中国的土地在中国本土打仗,我们居然啥也干不了。可那时候,不少人愿意给日本人当密探,也有给俄国人当的,运气差的直接被砍头,后来还被拍了纪录片。
那时候鲁迅正在日本留学,看到国人甘愿给日本人当炮灰,气得放弃医学搞文学了。另一部分人呢,就看热闹,尤其是日本赢了,那些想变革的人兴奋得不行。之前保守的觉得俄国能赢,支持变革的希望日本赢,现在日本真赢了,立宪派觉得这就是个激励。

为啥这么说呢?因为这是亚洲人第一次打破欧洲人的神话,让大家觉得:只要国家搞变革,迟早能像日本一样打赢那些侵略国。这场战争给很多人带来了希望,至于战争是啥性质,他们才不管呢。当然,这事儿也惊动了深宫里的西太后。日俄打完,签了调解条约后,皇宫内外就不安生了,蠢蠢欲动的大臣越来越多。
宫外的张謇、汤寿潜开始鼓动老百姓,让朝廷赶紧立宪。宫内也不消停,好多达官贵人坐不住了,总想干点啥。朝上袁世凯和瞿鸿禨平时不对付,老掐架,可立宪这事儿上,他们居然出奇地一致,都让大清搞新宪法。就连平时名声不太好、太后挺器重的庆亲王,也出来喊要改革。
不光这样,地方总督张之洞、周馥也对立宪挺上心,地方大员的奏折一封接一封送到西太后面前,堆了她一桌子。经历过逃难的西太后,好像有点开明了,整天跟西方公使夫人混在一起,虽然可能还是看不惯,但得忍着,高兴了还会赏点东西给这些夫人。

西方文化传到中国,老太太挺担心的,怕皇族地位不保,怕国家局势乱。现在大家要立宪,到底是能帮清政府变强,还是会动摇清政府的地位?老太太自己也没底。这时候,有个人出现在老太太面前,就是从日本回来的曹汝霖。这人后来在五四运动里成了卖国贼汉奸,但这时候还不是。
那时候曹汝霖地位一般,但他懂日本,是少数知道日本的专家之一。他后来被说成卖国贼,能追溯到1905年。这年11月17日,中日全权大使奕劻、小村寿太郎在北京谈东三省条约,袁世凯是中方代表之一,“日本通”曹汝霖当袁世凯的助手。所以后来被骂卖国。
西太后特意召见曹汝霖,之前袁世凯提醒过他,知道老太太肯定问日本立宪的事儿。果然,老太太开门见山,上来就问日本变革的情况:日本啥时候完成立宪、立宪前考察了哪些国家、参考了哪个国家的宪法、议会上下两院是啥样、议员怎么选的等等。

从这里也能看出来,西太后召见曹汝霖前,对西方立宪这块儿也补了课,她自己也想弄明白这到底是啥东西,咋就比中国制度强呢?
老太太还特别想知道,日本开议会时,不同党派会不会互相掐。曹汝霖就针对老太太关心的问题回答:开会肯定少不了吵,但一旦形成决议,两党肯定团结,为共同目标使劲。就像这次日俄战争,日本内部之前声音不一样,可天皇决定开战后,大家都齐心协力,帮日本打赢。
老太太听了说:“中国人坏就坏在不团结。”曹汝霖觉得这话还没打消老太太对立宪的顾虑,赶紧说:“要是朝廷有了国会,大家能坐下来开会,肯定会团结的。”老太太问为啥,曹汝霖说:“团结得有个中心,宪法就是这个中心。”
老太太还是不太明白,曹汝霖又说:“议员是人民选的,代表人民;内阁总理是皇上钦命的,有行政权。两个中心都为宪法做事,要是不统一,总理能解散议会重选。选对议员,就能和谐共处,君臣一心。”老太太听了这话,陷入了沉思。

曹汝霖的道理,不知道能不能说服老太太。但能看出来,清廷改革明显快了,立宪的步子也大了。1905年,朝廷派五大臣出去考察立宪。第二年,清政府宣布立宪,各省选代表组成咨议局,中央的资政院也建起来了。1908年,颁布《钦定宪法大纲》,定了立宪时间。1916年,国会成立。
当然,这期间也有不少反对的,想用对抗中央的方式表忠心,比如内阁学士文海,他在奏折里说立宪有六大错:第一,五大臣以考察政治开始,却以建议立宪结束,是偷梁换柱;第二,立宪的人建议裁军机大臣,设内阁总理,有点像日本立宪前的藩镇割据;第三,中国法制本来就复杂,立宪的人动不动就评议,是剑走偏锋;第四,中国跟西洋各国风土人情不一样,不能照搬;第五,变法求快,违背了立法宜缓不宜急的规律;第六,预备立宪一起,之前搞得不错的筹饷、练兵全废了,浪费。
西太后死后,继承人开始拒绝变革,想把权力抓自己手里。1911年组成的皇族内阁,几乎全是满人,没几个汉人。皇族这么干,大家心都凉了,革命就无情地开始了,皇族被赶下台,小皇帝还没懂事,就从皇位上摔下来了。

其实清朝末期的皇族,大多是保守派。清朝立宪是学日本的,挺保守,大部分权力还在满人手里,分给实力强的汉人很少。所以当初决定立宪的西太后,是知道需要提高汉人地位,给他们更多行政权的。
可老太太的后人不懂这个道理,固执守旧,抓着权力不放,拒绝改革。权力没分散,皇族还是大部分权力,这就是场“假立宪”。皇族的报应来得很快,几个月就被有群众基础的改革派推翻了。
清政府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参考资料:
【《清史稿》、《明治维新》、《立宪运动》、《钦定宪法大纲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