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初是-的政策-什么原因让赵匡胤改变了主意-先南后北 (宋初指的是)
赵匡胤建立了宋朝,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王朝普遍短命的结局,开启了中原又一次统一的进程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从赵匡胤代后周自立之后,他消灭了荆南、武平、后...
赵匡胤建立了宋朝,硬生生把五代十国那些王朝短命的毛病给改了,让中原又统一起来了。可有个国家,愣是成了他的心结,有生之年都没能啃下来,就是北汉。当年赵匡胤在太原城下死磕了好几个月,宋军陷在战争泥里出不来,刚建的大宋差点就散了架,还好他后来干了件看似“虚伪”的事,把王朝给拉回来了。
后周世宗柴荣当年在位,琢磨统一中原的事,定了条“先南后北”的道儿——先收拾南边的后蜀、南唐,再北上打北汉,甚至跟契丹掰手腕。赵匡胤当上皇帝后,就把柴荣这条道儿接了过来,先灭了荆南、武平、后蜀这些南边的地儿。结果呢?刚收拾完三个南方政权,他突然掉头往北打,把“先南后北”的规矩给扔了,直奔北汉去了。这是咋回事?

公元968年,北汉皇帝刘钧死了,养子刘继恩接班。赵匡胤想趁他立足不稳,里应外合,一波带走北汉。可惜,没成功。这期间,刘继恩才当了50天皇帝,就被权臣郭无为给宰了,换上了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。
到了969年,宋军又打北汉,这次赵匡胤亲自带兵,还是他手下最精的那帮禁军。禁军确实能打,没几天就杀到北汉都城太原城下了。太原城可是老资格了,战国时赵鞅修的,这么多年下来,城墙又高又厚,贼拉难打。
宋军把太原城围得铁桶似的,准备长期耗。城里的北汉军也不含糊,除了死守,还老派兵出来偷袭宋军。带头的将领叫刘继业,后来咱们更熟悉他的名字——杨业,就是杨家将里的杨老令公。杨业是名将,可对上北宋初年那帮猛将,他也只能干瞪眼。

北汉军虽然打不破宋军的包围,但赵匡胤的十万禁军也啃不动太原城。没办法,赵匡胤居然玩狠的,想用水淹太原城。结果呢?城墙倒是冲塌了一角,北汉军愣是顶着宋军的进攻,把缺口给补上了,牛不牛?
就这么着,宋军从二月打到四五月份,太原城愣是没打下来,伤亡还特别大。可奇怪的是,兵们没垮,反而更上头了。宋军里最精锐的——赵匡胤的亲兵卫队,在殿前司指挥使带着下,跑来跟赵匡胤请战,说愿意豁出命为皇帝打。
不过这时候的赵匡胤还算清醒,他琢磨开了:这仗到底是为了啥?是为了抢座城池,还是得留着兵?就算真把太原打下来又咋样?要是为了座城,把精锐都拼光了,以后可咋整?北边还有契丹那帮虎视眈眈的家伙,随时可能南下抢地盘;南边南唐、南汉那些割据势力也没消停。万一精锐让太原城给耗没了,南边北边的敌人还不立马把刚建起来的大宋给撕了?
想通之后,赵匡胤反倒轻松了,之前久攻不下的憋屈也没了。他对着群情激奋、喊着请战的部下们说:“你们都是我一手调教出来的,一个能顶十个,我咋能让你们去送死?与其让你们死,我宁可不要这座太原城。”这话一说,禁军将士们听得眼圈都红了。不管赵匡胤是真心还是假意,反正这番话让大伙儿对皇帝更死心塌地了。
赵匡胤还真说话算话,不打了,带着太原城附近一万多户老百姓回了国。这一仗表面看是输了,可往长远想,他保住了禁军主力,没为了座城把老本赔进去,大宋也就能腾出手来对付南边北边的敌人,继续按“先南后北”的路子走。
就因为赵匡胤这一手,大宋才没像五代十国那些王朝一样短命,也为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好底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