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为什么会被大臣反对呢-赵匡胤想要迁都 (为什么会被大数据监控)

一个国家首都的位置,一定是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的,北京能够成为多个朝代的首都,就是因为其重要的战略位置,成为中原和北方民族交战的前线,因此可以看出,首都对于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,960年,赵匡胤陈桥...

admin
首都这事儿,跟时代的关系可太大了。北京能当好几朝首都,就因为它位置太关键,一直是中原和北方民族打头阵的地方。这么一看,首都对国家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吧。 960年,赵匡胤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,建了大宋,定都开封。可说实话,开封这地方当时真不太合适。为啥?北边契丹一直盯着呢,燕云十六州没拿回来,等于大门敞开,防守压力山大。所以太祖琢磨着迁都洛阳,结果呢?被群臣拦下了,计划就这么黄了。北宋后来的结局,祸根可能这时候就埋下了。
为什么会被大臣反对呢-赵匡胤想要迁都 (为什么会被大数据监控)(图1)
公元960年,赵匡胤把后周给端了,建了大宋,定都开封。他琢磨着开封这地方“形势涣散,防维为难”,想先迁洛阳,再迁长安,结果群臣加上他弟弟赵光义都使劲反对,计划泡汤。选首都这事儿,古人一般看三点:军事上,既能管住内部,又能防住外敌;经济上,周边得有钱,能养活首都,不用老从远处运东西;地理位置上,最好在王朝中心,水陆交通方便,四面都能通达。 开封最大的好处是“天下之要会”,汴水河渠连着江淮,经济贼好。但缺点也明显:军事上没险可守,外敌来了挡不住,只能靠几十万大军顶着山河的险。太祖这看得挺透,比群臣和他弟弟都有远见,他说要还定都开封,“不出百年,天下民力殚矣!”后来真让他说着了。 太祖为啥想迁都? 想迁到西边有险可守的地方。开封在黄河中游南岸,中原和华北大平原西边边缘,北靠燕赵,南连江淮,西边是嵩岳,东边接青齐。这儿河流向南北分流,能开运河连起来。战国魏国,五代后梁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还有北宋、金后期,都定都这儿,所以叫“七朝古都”。选首都嘛,古人一般喜欢龙盘虎踞、有山有河险要的地方,很少选平原上没险可守的。开封偏偏就是一马平川,没险可守。但统治者看中它,就因为它在“天下之冲”,四通八达,交通方便,有钱,方便“居中御远”。 早在这战国后期,张仪就跟魏哀王说:“魏地四平,诸侯四通,没山没河挡着。”楚汉争霸时,郦食其劝刘邦:“陈留(现在开封一带)是天下要冲,四通八达。”刘邦听了就设了陈留郡。唐末五代,中原打得热闹,开封的位置更重要了。唐人韩宏说:“大梁(今开封)靠着河汴,控着淮泗,能管住山东。”后唐郭崇韬说:“汴州是关东冲要,地富人多。”石敬瑭也跟李嗣源说:“大梁,天下要会啊。”936年,石敬瑭灭了后晋建后晋,两年后就把汴州当东京开封府,首都定这儿了。 后来后汉、后周也接着在开封建都。赵匡胤当皇帝时,沿用了后周的规矩,大梁是东京开封府,洛阳是西京河南府。太祖不光军事厉害,政治眼光也远。平了南方和地方割据势力后,他觉得开封“形势涣散,防维为难”,想先迁洛阳,再迁长安,说:“我想往西迁,占着山河险要,减少冗兵,学学周汉,安天下。”结果这想法被群臣和他弟弟赵光义死活反对。 反对迁都的第一个理由:洛阳太破,粮不够 赵匡胤927年出生在洛阳夹马营,对洛阳有感情。开宝九年(976年),他下诏去洛阳祭祀天地,还打算以后就住洛阳。起居郎李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,上书列了“八难”:“首都太破败,一;宫殿没修好,二;祭祀的地方没弄,三;各部门不齐全,四;老百姓穷,五;军粮不够,六;防御工事没建,七;大热天带大队人马走,八。”可太祖想回老家心切,不管这些,当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,带着大臣卫兵浩浩荡荡往洛阳去了。 四月到了洛阳,在南郊祭天地。之前洛阳下了一个月雨,太祖一到,雨停了,祭的时候天晴。祭完,当地老百姓说:“我们这代人没少经历战乱,没想到今天又见到太平天子!”还有人哭得稀里哗啦。太祖看天公作美,老百姓也拥护,又见洛阳重建后宫殿漂亮,心情倍儿好,当天大赦天下,还奖励了建洛阳有功的焦继勋。 两天后,太祖请群臣吃饭,随便赏东西,君臣喝得挺高兴。席间,他老夸洛阳是形胜之地,天下之中,意思就是想留下。群臣看皇上高兴,不敢扫兴,没人吭声。太祖以为大家没意见,迁都能成,其实背地里群臣大多还是不想迁。 反对迁都的第二个理由:开封漕运太方便 迁都这事儿关系国运,群臣不可能不提。他们知道太祖是个尊重意见的明君,就找机会劝。一天,太祖的老部下李怀忠看皇上有点空,赶紧上前说:“东京有汴渠漕运,每年从江淮运几百万斛米,京城几十万兵都靠这个。您要是走了,兵吃啥?再说国库和重兵都在大梁,根基稳,不能动。突然要迁,我真看不出好处。” 当时看,李怀忠这话挺有道理。自打后梁定都开封,几代皇帝都在挖运河搞漕运。特别是后周柴荣,好几次下诏挖河。显德四年(957年)四月,挖汴水进五丈河,让齐鲁的船能到开封;显德五年(958年)三月,挖汴水口通淮水,江淮船能随便走;显德六年(959年)二月,又挖汴水进蔡水,通陈颖漕运,还挖五丈渠过曹、济、梁山泊,通青郓漕运。太祖建宋后,建隆二年(961年)就开始在开封周围大搞水利,先挖蔡河通许镇,通淮右漕运;第二年,调几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合蔡河,经陈、颖到寿春;同年又挖五丈河和金水河,增加水量。 这么一通挖,基本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网。江南的粮食从江入淮,经汴水到京城;陕西的粮食从三门峡转黄河,入汴水到京城;陕蔡的粮食从惠民河转蔡河,入汴水到京城;京东的粮食从齐鲁入五丈河到京城。这样开封能拿到全国各地的粮食物资,养活几十万禁军和百万老百姓。这在长安或洛阳都办不到。所以太祖觉得李怀忠说得对,但即便如此,他还是想迁都。 反对迁都的第三个理由:安邦“在德不在险” 群臣的话太祖可以不听,但他弟弟晋王赵光义不行,因为他是继承人。太祖把迁都洛阳、长安的好处(有险可守)告诉赵光义,赵光义说:“在德不在险。”太祖一下没话说了。赵光义走后,太祖对身边的人说:“晋王这话听着是不错,但不出百年,天下老百姓的力气就得耗光。” 赵光义反驳太祖,搬出了吴起的故事。《史记》里写,吴起跟魏武侯坐船,武侯看着山河说:“这山河多险啊,是魏国的宝贝!”吴起说:“在德不在险。以前三苗氏左边洞庭右边彭蠡,不修德义,被禹灭了;夏桀左边河济右边泰华,伊阙在南边羊肠在北边,不修仁政,被汤流放了;殷纣左边龙门右边太行,常山在北边大河在南边,不修德,被武王杀了。所以说,在德不在险,你要不修德,船上的人都能变成敌人。” 唉,“在德不在险”本来是吴起劝魏武侯施行仁政的话,被赵光义这么一歪曲,最后白白葬送了大宋几百年的国运。


上一篇: 揭秘历史上自治800多年的国中之国-播州杨氏的世袭统治 下一篇:宋初是-的政策-什么原因让赵匡胤改变了主意-先南后北 (宋初指的是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