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却与其谈和并给予三十万岁币-宋朝本可以战胜辽国
澶渊之盟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大概是三十万岁币,宋本可以战胜却与辽谈和,还要给予三十万岁币,便是由这一条出发,有人认为订下澶渊之盟是丧权辱国的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但是,小编...
澶渊之盟最让人膈应的,大概就是那三十万岁币了。明明宋朝当时有机会打赢,却非要跟辽国和谈,还得倒贴这么多钱。就凭这一条,好多人觉得这盟约简直就是丧权辱国。
不过我觉得吧,光盯着岁币说事儿,有点以偏概全了。盟约里另外三条,可都是对宋朝有利,或者双方都占便宜的。再说打仗,那可不是闹着玩的,军费开支大得吓人,老百姓不仅要躲战乱,还得被征重税、服劳役,日子苦不堪言。要是能和谈,对百姓来说,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儿。双方互市做买卖,经济搞起来了,文化也能交流交流,两族人的关系还能缓和一下。北部边境消停了,宋朝就能专心对付西夏、吐蕃,也能好好搞内部建设。澶渊之盟之后,宋辽之间确实安生了一百多年。

不过,另一个让人憋屈的点就是,签了盟约,燕云十六州也没收回来。北部边没了天险,时间一长,朝廷就觉得天下太平了,军事上慢慢就松懈了。三朝政府“忘战去兵”,武备都快荒废了,武臣被排挤,文臣吃香,这后来可成了北宋灭亡的大祸根。河北的军队越来越懒散,朝廷又“重文轻武”,等金兵打过来的时候,宋朝就像没了牙的老虎,一点反抗的劲儿都没有,只能让人随便欺负。但我觉得,这锅真不能全让澶渊之盟背,主要还是那些统治者太安逸了,把军事这事儿忘到脑后了。
确实,和平日子过久了,人就容易觉得岁月静好,连看军队操练都觉得烦。可要是有点脑子、真心为国的统治者,肯定不会只盯着眼前的安稳。北边契丹消停了,西夏、吐蕃那边还虎视眈眈呢,就因为一个强敌暂时不打仗,就把边防、军力都扔一边,这哪是聪明人干的事儿?要是有个贤明的君主,肯定不会天天纸醉金迷,而是会好好管国家,选人才,从历史里吸取教训,把军队建设搞好。

这么看的话,澶渊之盟本身真不是北宋灭亡的锅,它更像是个“引子”,让后来的君主慢慢放松了警惕。真正把北宋坑了的,还是那些眼光短浅的统治者和大臣们。而且和平嘛,本来就是战争的暂停键,一个朝代灭亡哪能只怪一个盟约呢?后来金打辽,宋朝居然还跟着掺和,想着借机捞点好处,结果呢?唇亡齿寒的道理,他们当时是真没想明白,这操作说到底也有点自作自受的味道。
其实澶渊之盟带来的好处也挺实在的,经济文化交流搞起来了,老百姓过了百来年安稳日子,朝廷也能腾出手来搞建设、对付西夏那些。那三十万岁币看着是多了点,但换来的和平和贸易,赚的可不止这点钱。要说毛病,可能就是让人放松了军事警惕,但这真不是北宋灭亡的主因。这么一琢磨,澶渊之盟这事儿,利肯定是大于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