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选中的还能嫁人吗-清朝选秀制度有多复杂 (如果没有选上怎么办)
都说皇帝坐拥三宫六院,拥有七十二个嫔妃,是天下男子最羡慕的存在,但女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,我们通过看宫斗剧便可略知一二,拿清朝来说,在皇帝的后宫里,上到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,下到身份低微的官女子,其实都是...
都说皇帝坐拥三宫六院,拥有七十二个嫔妃,是天下男子最羡慕的存在,但女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,看看宫斗剧就大概能懂那点事儿。拿清朝来说,在皇帝的后宫里,上到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,下到身份低微的官女子,其实都是从旗人中精心挑选出来的。
清朝有套专门从旗人里挑妃子、宫女的选秀制度,这可是他们独有的。既然是选秀,肯定有人被挑中,也有人落选,那这些没选上的姑娘最后都去哪儿了呢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清朝这选秀到底咋回事。
一到选秀的时候,秀女们就得坐着骡车到神武门底下集合,然后由太监领着,从旁门进去,顺贞门那边等着。这时候皇帝身边的太监手里已经有所有人的名单了,照着顺序一个个进,让帝后挑。
选秀的时候,皇帝先看旗人姑娘,等旗人都看完了才轮到汉人。秀女得站成一排,一排六个人,长得得清秀,举止得端庄,才能进下一轮。
不过这还只是初选,过了初选也不算完事儿,还得复看,完全合格了才能留在宫里。这段时间里,要是哪个姑娘让皇帝看对了眼,就能直接封嫔妃;剩下的就只能当宫女了,在宫里干一辈子活,一般得到二十五岁才能放出宫。

好多人觉得选秀就是挑美女,其实不是。咱们要是看看清朝末期妃子的老照片,会发现她们长得真不算多惊艳。对皇帝来说,外貌当然重要,毕竟以后天天在身边待着,要是看着不顺眼,宫里得多没意思啊。
但就算皇帝权力再大,也不能想咋样就咋样,得守着老规矩。清朝规定,挑秀女有两个硬性条件:品德和门第。
妃子被封的时候,都有本专属册文,上面总写“温婉”“端庄”“温顺”这类词,还有“诞育名门”这种,说明品德和出身才是敲门砖。
所以选秀不是选美,是选德、选出身。皇室对女子的长相没特别要求,尤其是太后和大臣,甚至希望妃子越丑越好——长得丑就不会迷惑皇帝,更不会红颜祸水、祸国殃民。
比如光绪的隆裕皇后,长得真是一言难尽。照片里能看出她龅牙、皮肤不好、还弯腰驼背,仪态特别差。但她可是太后的亲侄女,出身又好,自然就被选成皇后了。光绪是个颜控,压根不喜欢隆裕,只能面上过得去。
光绪最喜欢的是珍妃,她爸是侍郎,伯父是将军,爷爷当过总督,出身名门得很。所以选秀的时候,她和姐姐一起被选成珍嫔、瑾嫔。不管是隆裕皇后还是珍妃姐妹,能被选上,关键还是家里背景硬。

从顺治那会儿开始,只要是八旗里的姑娘,十三到十六岁就得参加选秀,十七岁以上的想都别想。一般内务府三年办一次。
挑选秀女的资格特别严,不在八旗里的基本没戏。就算在名单上的,想躲过选秀也难。乾隆的时候,这制度更严了,旗人姑娘要是实在参加不了,下届还得来,哪怕到二十岁,也不能自己偷偷嫁人。
说白了,只要是八旗姑娘,就别想逃选秀。史料记载,光绪年间,秀女小的才十一岁,大的能到二十岁。
再说说那些普通八旗姑娘,怎么一步步变成妃嫔的。户部负责这事,先跟皇帝汇报,同意了就通知八旗衙门,把所有姑娘的花名册交上来。
就算身体有毛病,也得写上名字和情况,等皇帝同意了才能不参加选秀。
名单定了之后,秀女们就被集中送到京城。八旗府邸远近不一样,送过去得花钱,乾隆还专门从国库拨款给她们雇马车,一个姑娘能拿一两银子。
到了京城,就按地位、门第排顺序,满族姑娘最前面,然后是蒙古族,最后是汉族。要是姑娘有亲戚在宫里当妃嫔,也能往前排。剩下的普通姑娘就按年龄排序,一个个进宫。
然后她们就住御花园或者体元殿这些地方,等皇帝和太后挑。要是哪个姑娘被看中了,牌子就留下。皇帝再从留牌子的里头挑,选中的当嫔妃,没选中的就“撂牌子”。
那被撂牌子的姑娘咋办呢?直接放出宫?其实不是。
一般有两种去处:一是继续留在宫里,等皇帝临幸,当妃嫔候选人,想当嫔妃还得走一堆复杂程序。这期间要是皇帝老看她,就会被“记名”,等所有秀女看完,记名的就有可能入选。没被记名的,还能被赏给皇家子弟,算是政治联姻。
清朝选秀流程特别复杂,淘汰率超高。从普通秀女变成宫里嫔妃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其实选秀说白了,就是皇家为了巩固统治,政治联姻就是维护皇权的一种办法。那些参加选秀的八旗、汉人姑娘,最后还是成了工具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