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时期一共出现多少个权臣-其中谁的权力最大 (清朝时期一共签订了多少条约)
对清朝权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陈廷敬、张廷玉、刘统勋、阿桂、曾国藩、左宗棠等,这些都是清代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臣、重臣,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不是权臣,有清一代,可以称得...
清朝那些年,皇权紧得跟什么似的,真正能称得上权臣的人,其实没几个。咱们熟知的陈廷敬、张廷玉、刘统勋,还有曾国藩、左宗棠,都是能臣,但跟“权臣”不沾边——权臣啊,得是能压着皇帝、让皇权都靠边站的人,清朝这土壤,基本长不出这种苗。
不过凡事都有例外,皇帝要是年小、糊涂,或者压根没主意,权臣就容易钻空子。我按权力大小排了个清代权臣榜单,瞧瞧都有谁。

第一名鳌拜
鳌拜这名字,估计连不爱看历史的人都听过。他是康熙早年的辅政大臣,顺治临死前钦点的,排索尼、遏必隆、苏克萨哈后面,第四位。
四个辅臣里,索尼年纪大了,年轻时跟多尔衮斗过,后来学乖了,不轻易开口,怕得罪人;遏必隆背景最硬,但没主见,墙头草,哪边风大往哪倒;苏克萨哈有才,可他是正白旗的,跟其他三位不是一个阵营,孤家寡人一个。

索尼一死,鳌拜就成了实际上的首辅,军国大事全他说了算,跟小康熙直接杠上了。他虽然不像多尔衮那样明目张胆欺负皇权,但权力大到让康熙不得不动手除他。鳌拜是满族异姓贵族,离皇权最近,巅峰时比后来的怡亲王、恭亲王都牛,稳坐清代权臣头把交椅。
第二名肃顺
肃顺出身不太好,远支宗室,济尔哈朗的七世孙,道光时连爵位都没有,就是个侍卫,闲散宗室一个。咸丰继位后,他突然飞黄腾达,官到了协办大学士、领侍卫内大臣。
肃顺在满洲贵族里算能打的,做事也敢担当。咸丰即位时成年了,不像顺治、康熙被人拿捏,但命不好,内有太平天国,外有列强盯着,咸丰本事一般,太平日子还行,这种烂摊子直接懵了。

肃顺正好补了咸丰的短板,咸丰信他信到什么地步?军国大事全靠他拍板,肃顺就这么成了皇权的“代言人”,权臣地位就是这么来的。
第三名明珠
明珠是康熙中期的权臣,索额图被罢了之后,他一党势力铺满朝野。据说当时求见他的人排长队,他府比紫禁城还热闹。
康熙是明君,但性子太宽,明珠拉帮结派,把人事权攥手里,还堵住别人嘴,康熙也就警告几句,没真罚他。康熙有能力制住明珠,但明珠确实侵蚀了皇权,所以他是康熙朝仅次于鳌拜的权臣。

第四名索额图
索额图也是康熙中期的狠角色,背景比明珠硬多了,他爹索尼是元老,侄女是康熙皇后,靠着这出身,直接蹦跶到首辅。
他疯狂培植党羽,跟太子走得太近,甚至想染指皇权。康熙能忍明珠,忍不了索额图,性质不一样——太子上位就是抢皇位,康熙原则性强着呢。索额图结局比明珠惨多了,革职囚禁一辈子,还落了个“本朝第一罪人”的名号。

第五名和珅
和珅跟前四位比,背景、资历都不行,就靠运气讨乾隆喜欢,但得承认,他真有本事,理财更是大清第一。
乾隆最集权,连皇太后都别想分权,但对和珅一百八十度大转弯,朝廷要职基本都给他。说白了,乾隆就喜欢和珅事事以他为中心,不敢造次。乾隆晚年花钱如流水,满朝文武就和珅能帮他捞钱,从没为钱发愁。给和珅点权,就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伺候自己。
乾隆多强势?和珅再蹦跶也逃不出他手心,死前都没给和珅留遗诏保后路——他明白,自己能用和珅,嘉庆用不了。和珅就是个棋子,用时是代言人,不用时随时扔掉。

第六名穆彰阿
穆彰阿严格说不能算权臣,更像个奸臣。道光朝时,他确实呼风唤雨。
道光信他信得不行,门生遍天下,据说有几千人,曾国藩都算他的学生。他主政时,党同伐异,打击异己,还死气沉沉,把道光都带偏了。鸦片战争时,他死磕主和,诬陷林则徐,让本就摇摆的道光彻底怂了,签了《南京条约》。

清朝的权臣大概就这些。像睿亲王多尔衮、恭亲王奕䜣,虽然也显赫,但身份特殊,是摄政王、议政王,法律上就有政治权力,不算咱们说的那种权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