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为何会郁郁而终-平定安史之乱-唐朝名将李光弼 (为何会郁郁而愤怒呢)

说到唐朝名将李光弼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唐玄宗前半生似乎用尽了毕生的运气,他励精图治创下开元盛世,将大唐王朝的繁荣富强推向顶峰,就在人们都以为大唐盛世万世无疆之时,历史却跟李唐王朝开了个大玩笑,分水岭来...

admin
说到唐朝名将李光弼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唐玄宗这前半辈子,运气好像都用光了似的。年轻那会儿励精图治,整出个开元盛世,大唐的繁华简直拉满,谁看了不喊一声“牛逼”。结果呢?历史这玩意儿翻脸比翻书还快,盛世的分水岭说来就来。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,朝政乱成一锅粥,各种矛盾全冒出来了,还任用了一帮奸臣,把李家的基业败得差不多了。好在啊,王朝快塌的时候,总有些将领拼命扛着。 这些将领里,最出名的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了。郭子仪大家都知道,封了汾阳郡王,功高盖主却让皇帝放心,算是权臣里少有的善终。那李光弼呢?结局跟郭子仪正好相反,被奸臣排挤,被皇帝猜忌,最后郁郁而终。但你要是看看他这辈子,真得佩服这个契丹出身的汉子。 李光弼本是契丹人,武则天那会儿,他爹李楷洛(当时还是契丹酋长)带着人来归降,从此就成了大唐的臣子。这小子从小就爱读《汉书》,性格沉稳,骑射功夫了得,年纪轻轻就进了军营。他脑子好使,治军有一套,能用奇招以少胜多,军事才能没得说,连王忠嗣都特别器重他,说“以后能接我班的,就是光弼了”。后来安史之乱爆发,他真就站出来力挽狂澜,把叛军打得找不着北。史书里夸他可不少,《新唐书》说他和郭子仪齐名,世称“李郭”,战功更是“中兴第一”;《旧唐书》更狠,把他跟孙武、吴起、韩信、白起这些名将比,说“彼四子者,或有惭德”。 常山一跪,这事儿现在提起来还让人动容。天宝十五年(756年),郭子仪觉得李光弼是个人才,就推荐给了唐玄宗。玄宗立马下诏,让他当御史大夫,还兼着河东节度副大使,权力不小。李光弼上任后的第一个目标,就是收复被叛军占领的常山郡。这地方可是叛军南北沟通的咽喉,打下来能卡住他们的脖子。可惜安史之乱初期朝廷指挥混乱,常山军民虽然拼死抵抗,但还是沦陷了。叛军报复起来那叫一个狠,城里尸横遍野,好多百姓还被关着。李光弼收复常山的时候,看到这惨状,眼泪直接下来了。你猜他干了啥?他穿着白衣,对着满城百姓,“扑通”就跪下了。他说常山沦陷,军民遭难,是他这个将领的耻辱,发誓一定要手刃安禄山、史思明那帮叛贼。要知道,李光弼这人平时只跪天子,硬得很,那天却给百姓跪下了。他这么一跪,把唐军将士的血性全跪出来了,一个个恨不得立马跟叛军拼命。 后来他招降了敌将安思义,安思义给他出了个主意,让他加固城防,跟史思明打防守战。李光弼用弓弩克制了史思明的步兵,打得史思明节节败退,只能从饶阳调五千援军过来。李光弼早料到了,派奇兵在半路把援军全歼了。史思明听说援军没了,当时脸都绿了,士气也垮了,只能撤到九门县。这一下,常山九县就剩九门、藁城还在叛军手里,其他七县全拿回来了。李光弼这军事头脑,真是没得说。 太原之战更是绝了。安史之乱里,潼关一丢,太原就成了大唐最后的防线,太原要是没了,长安可就保不住了。李光弼带着五千精兵往太原赶,跟守军汇合后,人数还不到一万。对面是史思明的十万大军,这差距也忒大了。李光弼一点没慌,让人挖地道直通叛军大营。叛军在外面骂阵,突然就被拖进地道砍了头,然后吊在城墙上示众。这一招把叛军吓得够呛,晚上睡觉都睁一只眼。他还把自己的帅帐搬到城头,跟士兵们一起顶着箭雨。就这么着,太原这座小城,硬是拖住了十万大军五十多天。史思明正啃这块硬骨头呢,最吓人的事儿发生了——唐军从地道里钻出来,把叛军大营端了。这一仗,李光弼斩首七万,直接扭转了大唐的颓势。 河阳之战,更是李光弼戎马生涯里最凶险的一仗。又是史思明,兵力还比他多好几倍,关键是河阳没太原那么好守。打仗的时候,李光弼身先士卒,靴子里还藏了把刀。他对将士们说:“打仗是玩命的事儿,我官居三公,不能让敌人羞辱。要是打输了,我就自刎向天子谢罪。”这话一说,唐军士气爆棚,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,非要砍了史思明不可。最后河阳大胜,牵制了史思明的主力,长安和潼关的安全也稳住了。 安史之乱后,李光弼被封为“中兴第一”,赐了铁券,名字供在太庙,画像还挂进了凌烟阁,这待遇没得说。 可这大唐的朝堂,自打玄宗晚年,奸臣就没断过。李光弼这人直肠子,不会跟那些小人周旋;再加上他常年在外打仗,有时候没听朝廷的命令,奸臣们就逮着机会骂他,早就记恨上了。流言满天飞,说李光弼要造反。他刚打完仗,朝廷就把他的部将一个个调走,明摆着拆台。李光弼看着这情形,心里能不憋屈吗?安史之乱刚结束俩月,他就病倒了。这位把大唐从悬崖边拉回来的英雄,最后没死在战场上,却被小人活活气死了。现在想想,真是让人唏嘘。


上一篇: 长安的交易场所又在哪里-唐朝时期各国来朝四方进贡 (长安的交易场所在哪里) 下一篇:其基本结构如何-唐朝的府兵制是什么样的 (其基本结构如何确定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