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的交易场所又在哪里-唐朝时期各国来朝四方进贡 (长安的交易场所在哪里)
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,经济强盛,人民安居乐业,当时各国来朝四方进贡,使得长安城热闹得不得了,不管是长安百姓做生意,还是与外国商人做交易都需要有固定的场所,于是东市西市就出现了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...
唐朝那会儿,可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盛世,经济强得一批,老百姓日子过得也舒坦。各国都来朝拜进贡,长安城那叫一个热闹,人挤人。不管是本地人做买卖,还是跟外国商人交易,都得有个固定地儿,东市、西市就这么冒出来了。

东市和西市,那会儿就是长安城的经济心脏,不光是全国工商业的老大,还是中外各国搞经济交流的大本营。商贩多得数不清,旅店一家挨一家,东西琳琅满目,贸易那叫一个火。
东市在哪儿呢?就在现在西安交大西边、西安铁路局北边那块儿。它街宽都快30米了,大概是西市街宽的一倍。面积嘛,文献说占了俩坊那么大,考古实测出来,南北长一千多米,东西宽24米,总面积0.92平方公里。四周每面俩门,总共八个门。市四周的大街也宽,北边春明门大街120米,东、南、西三面各122米,这么宽就是为了方便拉货的车和老百姓停车马。
东市离三大内(西边太极宫、东边大明宫、南边兴庆宫)近,周围住的都是皇亲国戚、达官显贵。所以市里“天下的稀罕玩意儿,都往这儿堆”(《长安志·东市》),卖的东西基本就是奢侈品,专供那些贵族老爷们享用的。
东市和西市,跟长安城的里坊似的,四周都砌着高高的围墙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里说规模大得很,一个市差不多占俩坊的面积。市里有四条大街,四面围墙各开俩门,后来考古挖出来一测量,还真跟记载的一样。
西市分了9个区域,每个区域四面都是街,这样每个铺子都临街,方便做买卖。区域里还有小巷子,有的巷子底下还铺了砖砌的暗沟,跟大街边的排水沟连着。后来挖出来的店铺遗址,房子都不大,宽4到10米,深3米多,都挨着街排着。还发现同类东西扎堆儿出土,比如珠宝店那儿挖出好多料珠、珍珠、玛瑙、水晶,铁器店就挖出一堆铁钉、铁棍、小铁器残片,看来那时候就分店了。
西市作为长安城甚至全国最大的市场,搞的是封闭式集中交易,就是把同类的东西凑一块儿,按“肆”(或者“行”、“店”)来组织。市里还专门设了市局和平准局管事儿。交易区都圈在四面有墙、开市门的封闭地儿里。
西市离三大内有点远,周围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,所以卖的都是衣服、蜡烛、饼、药这些日常用的东西。西市比东市还热闹,是长安城主要的工商业地儿,经济活动中心,所以又叫“金市”。
西市离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开远门近,周围住着不少外国商人,就成了个国际大市场。中亚、南亚、东南亚的,还有高丽、百济、新罗、日本的,各路商人都有,特别是中亚和波斯(现在伊朗)、大食(现在阿拉伯)的“胡商”最多,他们不少都住在西市或者附近的坊里。
这些外国商人拿香料、药卖给中国官员,再从中国买珠宝、丝绸、瓷器回去。所以西市里开了好多外国人的店,比如波斯邸、珠宝店、货栈、酒肆。那些西域姑娘唱歌跳舞陪酒的胡姬酒肆,总吸引不少年轻公子哥儿。李白《少年行》里写的“五陵少年金市东,笑入胡姬酒肆中”,说的就是这场景。
唐朝政府对长安城的市场,特别是东市、西市,管得可严了,定时开市,晚上还禁夜。两个市的大门,跟长安城的城门、街门、坊门一样,早上一起开,晚上一起关,还专门有门吏看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