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宦官问题为何没有出现-明朝时期的宦官能够乱政 (清朝宦官问题解决了吗)
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宦官问题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太监,是,宦官,的俗称,我们看古装剧看多了,容易形成一种误解,从中国的历史有了世袭制王朝开始,宦官就得先成阉人然后入宫,但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的...
清朝的宦官和明朝比,那地位真是天差地别。很多人看古装剧可能觉得,古代太监都挺威风的,其实清朝的太监可没明朝那么能折腾。
先说说太监这身份。咱们看剧看多了,以为从有世袭制王朝开始,当太监就得先阉了再进宫。其实不是,东汉之前,宫里当差的男侍也有不是阉人的;东汉之后,因为宫女多,怕出事,才全用了阉人。

宦官在古代,有时候能搅动朝局,跟文官集团斗得你死我活,谁看谁都不顺眼。东汉、唐朝、明朝这仨朝代,宦官乱政最狠,尤其明朝最特殊。东汉和唐朝好歹是中期宦官才起来作妖,明朝不一样,从永乐帝朱棣那会儿,太监势力就起来了。
起来到啥程度呢?随便提几个明朝太监的名字,王振、汪直、刘瑾、魏忠贤,哪个不是权倾朝野?想不想打仗,他们能说了算;西厂都能压着东厂、锦衣卫一头;抓大臣审问,不用皇帝点头,想安啥罪名就安啥罪名;还能在全国拉帮结派,监视朝堂内外,简直跟皇帝平起平坐。

除了不能生孩子,明朝太监混到顶了,钱权双收,就是名声臭。比如魏忠贤,《明史》里写他风光得很,侄子直接封伯,给宅子给地,还有铁券(免死金牌)。一堆官员抢着拍马屁,浙江巡抚都上书给他建祠堂,美其名曰颂功德,其实就是想攀附他这棵大树。
建祠堂本来是给有功的人,魏忠贤没功尽惹祸,堂堂巡抚给他建祠,说白了就是他权太大,大伙儿想尽办法巴结他。明朝灭亡,内斗太狠,太监是主力之一,但就算不看正史,光看电视剧也能发现,清朝太监可没这么威风啊。

清朝也有几个出名的大太监,比如安德海、李莲英、小德张,他们再怎么有钱、受宠,也没到专权的地步,还是得夹着尾巴做人。所以说清朝对太监管得挺严,他们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明朝那种“职业巅峰”,那清朝皇帝到底怎么管这些人的?
清朝皇帝一看明朝这情况,心里门儿清,从顺治开始就吸取教训,对太监严加管束。首先太监肯定要用的,但得少,顺治时期宫里就一千多,他还下诏说,我查了,上古时期根本不用阉人,秦汉之后用得多了,祸事就多了。

所以为了防着这事儿,清朝官员绝对不能跟太监勾搭,一旦发现,别怪皇帝翻脸不认人,重重惩罚。顺治还弄了块铁碑立在交泰殿,上头写着:太监要是敢跟大臣勾结,乱议论朝政,跟皇帝打小报告,直接凌迟处死,一点情面不讲。
到了乾隆时期,宫里主子多了,太监数量也涨了,但 still 限制在三千以内。从顺治到乾隆,四代皇帝下来,太监数量都没到几万,跟明朝比差远了。人少,能折腾起来吗?肯定不行,这是清朝皇帝聪明的地方。

再就是清朝皇帝一直故意压低太监的社会地位。康熙、雍正都明说,太监这身份本来就低贱,能让他们进宫给个品级,已经算格外开恩了。上行下效,乾隆有次去滦阳,一个叫张若瀛的巡检抓到一个犯事的小太监,二话不说就打了板子。乾隆知道了,不但没怪他,还夸他做得对,给升了官。你想啊,皇帝都这么表态,太监的地位能高吗?能保住命就不错了,谁还敢掺和朝政?
还有,清朝皇帝在管太监的制度上下了不少功夫。康熙搞了个内务府管宫里的事,太监的管理机构敬事房归内务府管。关键来了,内务府总管大臣可不是太监,是满族王公大臣,和珅就干过这差事。所以太监被压得死死的,皇帝和大臣都盯着他们。而且太监不能随便跟皇帝打报告,影响大臣升官降职,这中间隔了一层呢。

清朝太监想混口饭吃可太难了,在宫里走路不能大声,不能乱跑,不能偷懒,不能喝酒赌博,更不能发牢骚。稍微有点错就得挨罚,乾隆时期尤其狠,有个叫高云的太监多问了句朝政的事,直接就被处死了。乾隆对太监们“屡加裁抑,以清风轨”,所以他们整天提心吊胆,为保命都不敢多嘴多舌。
乾隆当了60年皇帝,对太监的约束一直没松,规定太监最高就四品。所以整个乾隆朝,“宦官不敢为恶”。经过几代皇帝使劲压,清朝太监这群体基本被摁死了,就算晚清出了几个大太监,他们也不敢把手伸到前朝去。

所以说清朝对太监那套管理,确实挺成功的。要说手段,清朝皇帝们是真有两下子。你要是在清宫剧里看到哪个太监跑大臣王爷那儿求情,或者上蹿下跳跟皇帝吹风,那编剧不是不懂历史,就是瞎编的。靠电视剧学历史,真不靠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