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政策-不征之国-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制定-明朝初年 (不征不退政策)
不征之国,是明朝朝贡体系以及海禁政策下的重要政策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版的,皇明祖训,宣布将朝鲜、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,不征之国,,告诫后...
明朝有个挺有意思的政策,叫“不征之国”。这玩意儿跟明朝的朝贡体系和海禁政策关系挺大的。
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版的《皇明祖训》里,直接划了15个海外国家,说后世子孙不准随便打他们。这15个国家是:朝鲜国(现在朝鲜)、日本国(现在日本)、大琉球国(现在日本冲绳)、小琉球国(现在中国台湾)、安南国(现在越南北部)、真腊国(现在柬埔寨)、暹罗国(现在泰国)、占城国(现在越南南部,后来被安南灭了)、苏门答剌(现在苏门答腊岛八昔)、西洋国(现在科罗曼德尔海岸)、爪洼国(现在爪哇岛)、湓亨国(现在马来半岛)、白花国(现在苏门答腊岛西北部)、三弗齐国(现在苏门答腊岛巨港)、渤泥国(文莱)。

内容
高皇帝朱元璋在处理藩属关系上,老觉得“华夷”得分开。洪武十四年版的《祖训录》里说:
凡海外夷国,像安南、占城、高丽、暹罗、琉球、西洋、东洋这些南蛮小国,都隔山隔海的,地儿偏得很。占了他们的地儿也养不活,管着他们也没用。要是他们自己不量力,来打我们边境,那是他们活该;但他们要是没招惹我们,我们却主动打过去,也不吉利。他就怕后世子孙仗着国家富强,想贪图一时战功,随便出兵伤人命,所以特意叮嘱“切记不可”。但北边的胡戎离咱们西北近,老是边患,必须得选将练兵,时刻防备着。
可见他觉得这些地方不光人跟我们不一样,就是“夷国”,而且地儿偏,没啥实利。打你可以,之后你反攻可以,但不能主动打。洪武二十八年的《皇明祖训》也延续了这个意思,更具体地定了15个“不征之国”。这种闭关锁国、盲目排外,觉得咱们高人一头的思想,汉官和汉化官员里也有。
《元史·列传》里记载:“三屿国,离琉球近。世祖至元三十年,派人选人去招降。平章政事伯颜他们说:‘我们跟懂行的人商量过,这个国家的人不到二百户,偶尔有来泉州做买卖的。去年我们的军船经过他们国家,他们还给我们送粮食,招待我们的将校,没别的想法。别派人去了。’皇帝同意了。”
明朝初年,太祖朱元璋给明代定了华夷基调:一是奉行不直接管辖,二是使劲搞海禁。搞和平外交,算是华夏老传统“怀柔远人”的延续,也算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、老对外扩张的否定吧。
《皇明祖训》
《皇明祖训》是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,内容就是给后世子孙立规矩,巩固朱明皇权。最早叫《祖训录》,洪武二年开始编,六年写成,朱元璋还写了序,让礼部印成书。九年又修订了一下。二十八年重新整理,改名叫《皇明祖训》,把第一章的《箴戒》改成了《祖训首章》。这书收在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里。
来历
就是朱元璋给子孙后代写的家规,最早叫《祖训录》。洪武二年开始编,六年写完,朱元璋作序,让礼部印了。九年又改。二十八年最后定稿,改名《皇明祖训》,首章也从《箴戒》改成了《祖训首章》。主要目的就是保住朱家的皇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