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主-清朝的-和-格格-揭秘-差别有多大 (清朝的公主们)
还珠格格,是我这么多年来重温次数最多的古装剧,没有之一,其实现在对琼瑶风并不感冒,就以前爱看,只是这剧在电视上播放的次数实在多了点,寻思着没什么好看的新剧,刷刷老剧也行吧,于是,就看了一遍又一遍,我猜...
《还珠格格》是我这么多年刷得最多的古装剧,真的,没有之一。现在看琼瑶风确实有点看不进去了,但以前是真上头,尤其是这剧,电视上轮着播,有时候实在没剧看,就点开随便刷两集,结果一看就停不下来,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吧?
《还珠》带起的那股清宫剧风潮,现在想想还挺厉害的,青春版的、宫斗版的、皇权斗争版的……全出来了。看多了,清朝十二帝的名号估计大家都能背几个,但肯定也有不少地方被电视剧忽悠了,比如《还珠》里乾隆的女儿全叫“格格”,这就不对了。
再看《甄嬛传》,雍正的女儿又不叫“格格”,叫“公主”,看久了谁不迷糊?这两者到底有啥区别?是身份不一样吗?其实“公主”和“格格”在清朝还真不是一回事。
翻翻《清史稿》就能看到,清朝还没建立那会儿,后金和女真部落时期,哪有什么皇后妃子的,都叫“福晋”;女儿们呢,不管是大汗家的还是贝勒家的,统称“格格”,就跟咱们现在叫“小姐”似的,谁都能叫,没啥高低。比如努尔哈赤还没当汗王的时候是贝勒,他大女儿就叫东果格格。
但皇太极当了汗王后不满足,要当皇帝,于是建立了清朝,新王朝自然得完善后宫制度,过去混着叫“格格”肯定不行,皇帝的女儿怎么能跟一般王室宗亲的女儿一样?得保证皇帝权威啊。

于是“崇德改元,五宫并建,位号既明,等威渐辨”,皇帝的女儿参考汉制叫“公主”,嫡出的封“固伦公主”,庶出的只能是“和硕公主”,但也有例外,比如乾隆就把皇七女、皇十女都封了固伦公主,皇七女是因为满蒙联姻,破例给她嫡出身份拉拢蒙古;皇十女就是乾隆老来得女,太偏爱了。
既然皇帝的女儿不叫“格格”叫“公主”了,那“格格”这称号自然就分给比皇帝女儿低一等的王公贵胄之女了。
但“格格”里又细分了,具体叫啥,得看你爹妈的身份。第一等“和硕格格”是亲王的女儿,嫡出算郡主,庶出算郡君;第二等“多罗格格”是亲王世子、郡王或贝勒的女儿;第三等“固山格格”是固山贝子的嫡出女儿,庶出的没封号,只能叫“宗女”;第四等普通“格格”就是镇国公、辅国公的嫡出女儿,庶出的也是“宗女”;再往下的爵位,不管嫡出庶出都只能算“宗女”,不能叫“格格”了。这么说吧,格格是清朝贵族家的小姐,公主是皇帝之女,身份自然比所有宗室格格高一层,这也是给皇帝加权威。

不过“格格”这称呼也有别的说法,比如乾隆的生母,嫁给雍正的时候,她父亲官品不高,雍正还没封亲王,只是贝勒,她又没生下儿子提升地位,只能算低品级的姬妾,连侧福晋都比不上,就被叫了十多年“格格”。这时候的“格格”就不尊贵了,有点像汉王朝贵族家的“通房丫头”。除了亲王的低品级姬妾,有些地位尊贵的女子,比如苏麻喇姑也叫过“格格”,所以“格格”在清朝用得还挺多。
绝大多数情况下,清朝的“公主”和“格格”都姓爱新觉罗,但即使身为皇族女子,身份也早被定好了尊卑高低。公主在宫墙之内,是金枝玉叶,是“主”;格格在宫墙之外,是贵族小姐,也是“奴”。
我们总说封建社会等级森严,因为你一出生就注定了能得到的权利和待遇,没法靠自己努力改变,只能认命。那种无力感,要是真穿越过去,估计每个现代人都会被折腾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