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军事实力为什么那么弱-后世评价宋朝-积贫积弱 (宋朝军事实力弱的原因)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朝军事实力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积贫积弱,是后世史学家对北宋的重要评价,所谓的,积贫,指的是中央政府财政紧张,国家没有多余的钱财,而,积弱,指的是北宋那孱弱的军事实力,在...
说起宋朝军事实力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“积贫积弱”这四个字,后世史学家老拿这词儿评价北宋,“积贫”是政府没钱,“积弱”就是军队打仗不行。咱们印象里,北宋对外战总感觉胜少败多,战败的主要原因就归咎于那孱弱的军事实力。可问题来了,赵匡胤在的时候,宋军还能南征北战,怎么到了赵光义这儿,咋就突然不行了呢?

先说说赵匡胤的“矫枉过正”。唐末五代那会儿,军事政变跟家常便饭似的,“兵骄则逐帅,帅强则叛上”,隔三差五就有人带兵造反。赵匡胤自己就是靠“陈桥兵变”“黄袍加身”上位的,他最怕的就是手下武将也学他这一招。所以建国没多久,他就搞了出名的“杯酒释兵权”,把那些开国猛将的兵权给收了,次一级的军官也换成些资历浅、好控制的人。
但赵匡胤觉得这还不够,得从根上解决问题,免得再出现唐末藩镇割据,或者成为五代十国之后第六个短命的朝代。于是他整了个“更戍法”,这玩意儿是宋朝特有的规矩,说白了就是老换防,今天这支部队去A地,明天调去B地,目的就一个——“将不知兵,兵不知将”,让士兵和将领之间别处得太近,防止抱团搞事。这招确实断了武将造反的路,但副作用也贼大:将领不熟悉自己带的兵,兵也不认识自己的将,主将对部队的特性、战斗力一问三不知,底下士兵也不服管,打起仗来能不费劲?

再就是“崇文抑武”的风气。赵匡胤除了改军事制度,还明确说了“兴文教,抑武事”,意思就是多搞科举,少提打仗。那时候科举的地位高到离谱,考上状元,就算你带几十万大军把幽蓟打回来,凯旋献捷,荣耀都比不上中个状元。当时有句话形容得特贴切:“状元登第,虽将兵数十万,恢复幽蓟,逐强虏于穷漠,凯歌劳还,献捷太庙,其荣亦不可及也。”
文武官员的待遇更是天差地别。北宋名将狄青,出身行伍,就因为不是科举出身,被那些文官看不起。跟他同级的韩琦,官阶一样,但根本不把他当回事,狄青自己也无奈:“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,我少一进士及第耳。”这风气一传开,谁还愿意当武将啊?大家纷纷弃武从文,汉人骨子里的尚武精神慢慢就没了,军事实力自然被辽、西夏、金反超,最后国土沦丧,老百姓跟着遭殃。

宋朝对外政策也够“迷”。宋太宗有句话挺有意思:“国家若无外忧,必有内患,外忧不过边事,皆可预防,唯奸邪无状,若为内患,深可惧也。”在他看来,“内患”比外敌可怕多了,所以宋朝对外基本就是“守内虚外”——先防着国内反,对外能守就守,守不住就议和。真宗时期的“澶渊之盟”,开了宋朝和议的先河,之后每次议和,不光给人家岁币、绢,还得称臣称侄,换来点和平。时间长了,宋军将士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行,打起仗来自然没底气,一支没自信的军队,能打赢才怪。

还有军法和军政的问题,宋朝的军法松弛历朝历代都出名。赵匡胤自己就带头破例:当初大将王全斌他们平后蜀犯了法,百官都说该杀,结果太祖特赦了。他开了这个头,后来皇帝处理武将就越来越松,纪律散了,战斗力能好?再加上中后期武将贪财、占地成风,没人管。更过分的是,将领们还让士兵干私活,修房子、砍柴、种菜、做木偶、绣花,啥都有,公器私用,军队天天不练兵,军不成军,战斗力早就被折腾得没影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