剿饷与练饷-这三饷对明朝造成了什么影响-三饷即辽饷 (剿饷是什么意思)
三饷是指田赋加派,三饷即辽饷、剿饷与练饷的合称,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,辽东战事紧急,军饷不足而起,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,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,当初,尚属临时加派,事毕即止,及至辽东战事兴...
三饷,说白了就是田赋上多加的那些钱,合起来叫辽饷、剿饷和练饷。辽饷是因为后金(后来的清)在东北闹得凶,打仗要花钱,军饷不够,才加派的;剿饷呢,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筹军费;练饷就是练兵用的钱。本来这三种加派都是临时性的,事毕就停。结果辽东战事一拖再拖,加派越来越多,最后成了每年都收的“岁额”,老百姓背的锅可就重了。清朝刚入关那会儿,说要废除明末所有加派,但辽饷里的九厘地亩银,还是并进了正常的田赋里,一直收到清朝完蛋。

先说这钱咋来的。到万历四十八年,全国除了贵州少数地方,平均每亩地加征银九厘,总共五百二十多万两。天启年间,连关税、盐税这些杂七杂八的钱都征了。崇祯四年更狠,从九厘提到一分二厘,派了六百多万两,实际征了五百多万,再加上关税盐税杂项,总共七百四十多万两。
剿饷是镇压农民起义的钱,总共两百八十万两,主要也从田地里征。本来只征一年,结果从崇祯十年征到十三年才停。练饷是崇祯十二年杨嗣昌提议的,名义上是为训练边兵加强九边防御,其实就是对付农民起义。这笔钱征了七百三十多万两,其中田赋每亩加一分,占了一半多。
三饷这么加,把明末统治的腐败暴露无遗,社会矛盾更尖锐了,也算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清朝入关后,为了笼络人心,说要免三饷,但没真执行,特别是辽饷的九厘银,没多久就写进了《赋役全书》,成了正式税额,清朝一代都没免过。
据史料说,清朝初年摄政王多尔衮总结明朝为啥亡,直接点出三饷是最大弊政:“前朝弊政,害民最狠的就是加派辽饷,搞得老百姓穷得造反,又加剿饷,再练兵又加练饷。就这三饷,比正常税多好几倍,把老百姓刮得油尽灯枯,远的苦了二十多年,近的十多年,天下嗷嗷待哺,朝不保夕。”
多尔衮作为清朝摄政王,说话可能有时候不咋公平,但在这事上,他说得太对了。明朝灭亡,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社会问题一堆,但经济失策才是釜底抽薪的关键。
一般来说,暴政让老百姓苦,文化腐朽让老百姓没精神支柱,但都不如经济破产来得猛。明末的“三饷”,就是雪上加霜的一刀。结果明朝这栋大厦,一下子就塌了,国家机器转不动,等着完蛋呗。
明末苛捐杂税这么多,估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没想到。他穷苦出身,深受苛捐杂税和贪官的苦,当皇帝后想搞个轻徭薄赋、政治清明的社会。于是他恨贪官,动不动就砍头;自己带头廉政,让老百姓监督,效果其实还行。
可惜他一死,明朝虽然还叫明、皇帝还姓朱,却一步步走回老路了:皇帝不务正业,奸臣当道,宦官乱政,党争不断,跟他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。
最明显的不同,就是收的税成倍涨。明末内忧外患,朝廷就以此为名,在正常税之外加派,就是辽饷、剿饷、练饷。当时东北和后金打仗,征辽饷;各地农民起义,征剿饷;后来怕清军南下,又练兵,征练饷。本来这三种都是临时税,崇祯帝征剿饷时还说“暂累吾民一年”,结果征完就成了定制,明朝都没取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