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文忠凭什么能在明朝开国六公爵中-排名第三位 (李文忠凭什么入狱)
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,李文忠的故事大家听过吗?说起明朝的开国名将徐达、常遇春,则时常被人提及,至于排名第三的李文忠则知之甚少了,有人说李文忠能排名第三全靠裙带关系,谁让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呢?事实上真的...
明朝开国名将里,徐达、常遇春的名头响当当,但排第三的李文忠,好像就没那么多人知道了?
有人说他这排名全靠关系——谁让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呢?真这么简单么?

李文忠,他亲妈是朱元璋的二姐,按辈分算朱元璋的亲外甥。但这家伙的功绩,真不是靠舅舅给的。老话说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,那会儿兵荒马乱的,朱元璋能做的,也就给他口饱饭吃,再请几个先生教他读书写字,至于能不能成材,那得看他自己悟性了。
19岁那年,李文忠跟着朱元璋去支援池州。池州守将是陈友谅的得力干将赵普胜,朱元璋本来以为这场仗不好打,结果李文忠主动请缨,三下五除二就把赵普胜给收拾了,接着又顺手拿下青阳、石埭、太平、旌德四个县。这战绩把朱元璋都看懵了,直接封他当亲军都指挥,镇守建德。你说这是外甥随舅,还是他自己天生会打仗?第一次出征就露了这么一手,后面肯定不简单。
后来李文忠就跟开了挂似的,给朱元璋到处打江山。其中两仗最能显本事,一次是跟张士诚干。那时候元末群雄混战,最后就剩朱元璋、张士诚、陈友谅仨人掰头。1365年,朱元璋正跟陈友谅死磕呢,张士诚趁机在背后捅刀子,派他亲信李伯升带二十万大军打新城。情况紧急,李文忠带着朱亮祖他们赶紧去救。

当时李文忠手下才一万多人,跟对方差太多了。胡德济跑跟他说:“敌军现在势头正猛,咱们得先扎稳脚跟,等大部队过来。”李文忠直接怼回去:“打仗靠的是脑子,不是人多!”第二天早上,大雾弥漫,天都看不清,他为了激励士兵,把诸将叫到一块发誓:“国家的事儿就看这一仗了,我可不敢怕死躲在你们后头!”说完就带头往上冲。这一仗打下来,斩了敌军好几万人,李伯升直接带着残兵跑了。
朱元璋接到捷报高兴坏了,立马把他叫回去,天天设宴款待,还赏了他御赐的衣服和好马。你要说这一仗李文忠输了,朱元璋和陈友谅谁赢还不一定呢,可见多关键。
第二场硬仗是打北元。李文忠跟徐达分两路往北打,他带十万人出野狐岭,一路攻城略地。那时候元顺帝已经死了,太子爱猷识里达腊(元昭宗)刚继位。李文忠探到这消息,立马带兵急行军冲到应昌,元昭宗吓得往北跑了。李文忠抓了元昭宗的亲儿子买的立八剌,还有他的后妃、宫女、王爷、大臣好几百人,路上还顺手逮了北元的国公江文清他们,收降了三万七千人。到了红罗山,又让杨思祖的一万六千多人投降了。

就凭这两场大胜,再加上平时的一些功劳,李文忠在朝堂上的位置稳了。后来朱元璋让他管大都督府(当时最高的军事机构),还兼管国子监(全国最好的学校)。就凭这些战绩和功劳,你觉得他配得上这第三的位置不?
1384年,李文忠病了,没多久就去世了。朱元璋难过得不行,亲自写祭文悼念,追封他为岐阳王,还让他进太庙享受香火,画像挂在功臣庙里,排第三,就只在徐达、常遇春后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