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行重文抑武国策的宋朝-武将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(重文抑武什么意思)
有宋一朝的武将们,他们到底混得有多艰难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,武将,他们给人的印象大多是骁勇善战或是飞扬跋扈,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风最盛的时代,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,这个时代的文人...
宋朝的武将们,日子过得真不怎么样。
提起武将,大家脑子里可能蹦出的是“能打”或者“嚣张”这两个词。但宋朝不一样,那是文风最盛的朝代,跟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,文人走路带风,不用看武将脸色;武将呢,得夹着尾巴做人。
其实宋朝刚那会儿,文人还没后来那么吃香,武将也没那么憋屈。赵匡胤能坐上龙椅,靠的就是武将们捧场,不少都是跟着他打天下的开国元勋,所以那时候朝里掌权的,大多是武将。结果这些武将一个个尾巴翘上天,有的想造反,比如李筠、李重进那些节度使;有的连宰相都敢敲诈,像京城巡检王彦升,大半夜闯宰相家,就为讹点酒喝。
赵匡胤一看这架势,心里直打鼓:这帮家伙不会学我吧?于是就开始各种操作,什么“杯酒释兵权”,什么“后苑之宴”,把兵权一块块掰走。不光夺权,他还想让大家觉得读书人厉害,亲自跑去祭拜孔子,还给孔子写赞文,意思就是“咱们得尊文”。
这么一折腾,武将的地位就越来越低。会来事的武将早就夹起尾巴做人了,像曹彬,官都当到枢密使了,看见士大夫的马车都得赶紧躲开。到了宋真宗时期,对武将的打压更狠了,打仗的指挥权直接从武将手里抢过来,交给文官,美其名曰“不让武将独掌一路,得让文臣当经略,总管一切”。
到了宋仁宗那会儿,文官已经把所有要害部门都攥手里了,就连管军国大事的枢密院也不放过,还抱团组成了利益集团。狄青就是这时候的武将代表,打仗是真厉害,靠着战功一步步往上爬,最后当上了枢密使,算是混到了顶。但表面风光,背后全是坑。
狄青刚进枢密院那会儿,还挺受文官大佬们待见,比如范仲淹,还特意送他本《左氏春秋》,跟他说“当将军的不懂古往今来,那就是个有勇无谋的匹夫”。可等他真爬到高位,情况就完全变了。
早先跟西夏打仗的时候,就有文臣使绊子,捏造滕宗亮他们“乱用公款”的案子,想拉狄青下水,好在尹洖据理力争,才没被坑。后来狄青要升渭州知州,谏官余靖跳出来连上四道折子,说什么“边疆得选文武英才,泾原这地方有危险,哪能让狄青一个人扛”,硬生生给搅黄了。等他当枢密副使,御史中丞王举正、韩贲又跳出来,列了“五不可”,什么“狄青行伍出身”、“大臣丢人”、“外邦看轻咱们”……等他平了侬智高叛乱,升枢密使,更离谱的流言就来了,什么他家狗长了犄角,什么家里跟朱温当年一样冒怪光……
这些怪事儿听着扯淡,但根本原因还是狄青太得士兵心了,士兵们满街夸他,文官集团吓得要死。“醉翁”欧阳修第一个带头怼他,说罢免他是“为国家消除祸患”。宰相文彦博更狠,让仁宗把狄青贬成两镇节度使,仁宗说“狄青是忠臣啊”,文彦博冷笑一句:“太祖当年也是周世宗的忠臣。”最后狄青被贬到陈州。文官还不放心,每个月派俩太监去“慰问”。每次太监一来,狄青吓得半死,就这么在惊恐里死了……从这事儿就能看出,那些自诩高风亮节的士大夫,肚子里装的什么货。
最后,狄青被贬陈州。
对此文官集团还不放心,“每月两遣中使抚问”。每闻中使来,狄青惊恐万分。在这种恐吓之下,狄青在惊恐中死去……从狄青之死足见所谓高风亮节的士大夫内心的虚伪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