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诗该如何赏析-邯郸少年行-唐代诗人高适所写 (这首诗该如何读)
邯郸少年行,唐代,高适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邯郸城南游侠子,自矜生长邯郸里,千场纵博家仍富,几度报仇身不死,宅中歌笑日纷纷,门外车马常如云,未知肝胆向谁是,今人却忆平原...
邯郸少年行,唐代高适写的。开头就写邯郸城南那帮游侠少年,自己吹牛说生在邯郸这地界儿就够牛了。
天天在家里赌钱,家里还富得流油;好几回跟人报仇,愣是没死成。
宅子里天天歌舞欢笑,门外头车马往来跟流水似的,没断过。
可转念一想,这满腔热血到底能跟谁掏心窝子呢?突然就让人想起平原君了。
你看看现在这人情世故,没钱了谁还理你啊?黄金花光了,关系自然就淡了。
心里头这么一感慨,干脆不跟老朋友们混了,对那些破事儿也提不起兴趣了。
算了算了,不跟他们计较了,还是跟少年们喝喝酒,去西山头打猎吧。
邯郸啊,战国时候赵国的都城,就是现在河北那边的邯郸市。《少年行》是乐府里头的老题目,归在杂曲歌辞里。
前面六句写这邯郸少年,日子过得可太潇洒了,那势头跟铜球在板上滚似的,又快又带劲。可到了“未知肝胆向谁是,令人却忆平原君”这两句,画风突然一转,诗人开始琢磨这少年心里头到底想啥了。他们光这么浪着肯定不满足啊,想凭着自己的本事给国家干点大事儿,施展抱负。结果呢?现实根本不买账,反而排挤他们。这么一想,只能在心里头怀念那个真心招揽人才、能帮国家排忧解难的平原君了。这两句里全是诗人找不到知音的失落,想干点事业却碰壁的憋屈,还有对现实的吐槽和对历史的琢磨。感情也从前面的热闹劲儿沉了下来,让诗更有劲儿了。
前半段诗人借着“游侠子”的遭遇说自己的不得志,后半段就直接敞开了说,把心里那股子不痛快都倒出来了。开头用“君不见”喊一声,提醒大家注意:现在这人啊,就看钱多钱少来交朋友,没钱了谁还跟你来往?关系自然就散了。诗人心里头本来还挺沉着的,这么一想又火了,越想越觉得这世道让人恶心,对以前的朋友圈、对那些破事儿都烦透了。这么一来,最后两句就顺理成章了:“且与少年饮美酒,往来射猎西山头!”听着好像挺想得开,跟世界和解了,其实是反话呢,里头全是愤懑和不服。这结尾看着潇洒,喝大酒、打猎,把少年那股子英武劲儿写活了。那个“且”字用得妙,透着一股子“老子不伺候了,等着瞧”的劲儿,性格刚得很。这么收尾,跟突然冒出来的山峰似的,让人越想越有味儿。赵熙批得好:“大力收束,何其健举!”
高适写这首诗的时候,其实把自己也当成那“邯郸少年”了,借着写他们放荡不羁的日子和人情冷暖的遭遇,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火气。这诗写得豪迈得很,“气骨”特足,就是高适常说的“以气取篇”。他这人本来就“以气质自高”,这“气质”说白了就是感情特别浓,特别激动。这首诗里,既有那种豪气冲天的调子,也有直接喊出来的愤懑;既有低着头的叹气,也有假装豁达的结尾。这种刚劲和低沉、热烈和深沉搅在一起,把少年心里头那些想要又得不到、开心又难过的复杂劲儿写透了,把世道的“浮薄”给扒拉得清清楚楚。一般来说七言诗比五言难写雄壮,但高适这七言写得“兀敖奇横”,全靠他那股子“气质”。
跟这忽上忽下的感情比,诗的句式也整散搭着,散句为主,押韵上平仄换来换去,挺灵活的。比如开头两句散,接着两句整,又散了。开头四句用低韵的仄声,中间四句用平声的“文韵”,“君不见”那两句句句押韵,是“药韵”的仄声,最后两句又回到平声的“尤韵”。这么一来,句式和韵脚一变,感情跟着起伏,形式上既有整齐的美,又有飞动的劲儿,节奏清楚,调子好听。内容和感情丝丝入扣,这些特点后来影响了好多人写长篇七言古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