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对后世有哪些影响-刘晏为唐朝做了哪些财政改革 (对后世有哪些认识)

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财专家,刘晏为挽国家之倾危,解人民于倒悬,身体力行,呕心沥血,几十年如一日,孜孜不倦,在任职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,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,是大唐王朝经济...

admin

刘晏这人,唐代出了名的理财高手。安史之乱后,大唐快散架了,国库空得能听见回声,老百姓饿得啃树皮,就靠着他一条条把经济线给拉回来了。几十年如一日,愣是把个烂摊子给盘活了,堪称大唐经济界的顶梁柱。

《三字经》里还提过他呢,“唐刘晏,方七岁。举神童,作正字”,七岁就神童,但这还不是他最牛的地方,真正让历史记住他的,是他给大唐搞经济的那套本事。

刘晏熬过了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一直管着国家的钱袋子。安史之乱后,国家破破烂烂,粮价贵得跟金子似的,饥荒遍地,眼看就要出乱子,这重担就落他肩上了。

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这话古人也懂。不过唐朝那会儿的“路”,主要靠水路——漕运。安史之乱后,漕运乱成一锅粥,河道堵,粮食运不进关中,粮价飞涨,老百姓快饿肚子了,这能不乱?刘晏这时候就被推上来了。

764年,代宗让他管漕运。他第一件事就是清河道,让南方的粮食能运到北方。以前运粮船一口气从江南跑到长安,河道情况复杂,经常翻船,粮食损失不少。刘晏想了个招,学裴耀卿的老办法,但改得更彻底——把全程分成四段,每段用专门的船,江船不进汴水,汴船不进黄河,河船不进渭水,这样船就安全多了,运粮效率噌噌往上涨。

光有船还不行,得有人运啊。刘晏觉得,运粮的人得靠谱。他让军士来运,十船一队,军官押运,粮食有没有损失,直接跟军官的升官发财挂钩,谁敢不小心?船工呢,以前是硬摊派的活儿,刘晏改成高薪雇佣,还专门建了十个造船厂,一艘船花一千串钱(其实成本才五百串),有人骂他浪费,刘晏说:“人家得先吃饱穿暖,才能给你造结实船啊。”后来他一死,别人砍预算,船越造越烂,粮运直接停了,才明白他当初多有远见。

这么一整,每年几十万到一百万石粮食顺着水路运到长安,关中的粮食稳了。第一船粮到长安时,皇帝高兴得亲自跑城外接,拍着刘晏肩膀说:“爱卿啊,你就是我的萧何啊!”

对后世有哪些影响-刘晏为唐朝做了哪些财政改革 (对后世有哪些认识)(图1)

现在人都说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,其实古人也懂这个,马克思不也说过“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”嘛。但收税这事儿,关键是怎么收。刘晏的理念就俩字:养民、取巧。

啥叫养民?先把人搞多,把蛋糕做大。刘晏说“户口多了,税收自然就广”,所以不靠加税,靠让大家休养生息,多生娃,多干活,税源不就来了?他当转运使那会儿,全国才两百万户,后来涨到三百万,收入也跟着翻倍,就是这么个理儿。

啥叫取巧?不直接收现金,从商品里扣。盐这东西,老百姓天天要,那就从盐价里收税。他搞“官收商销”,只在产盐的地方设盐官,盐官把盐卖给商人,商人爱运哪儿运哪儿,政府不瞎掺和,市场自己调节。偏远地区商人不去?政府自己运过去存着,盐价高了就卖库存,这叫“常平盐”,既稳了价格,政府也赚了钱。一开始盐税才四十万串,后来涨到六百万串,国库鼓了,老百姓也没觉得多掏钱,史书都夸他“敛不及民而用度足”。

刘晏还明白一个道理:中间商不能赚差价,但市场得有人管。盐官太多,老百姓就遭殃,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盐官,其他地方让商人自由跑。商人趋利,偏远地区不去?政府就自己运,盐价涨了就卖库存,平抑价格。这么一来,政府有钱赚,老百姓有盐吃,双赢。

赈灾这事儿,刘晏也有自己的一套。他不主张白给粮,说“会治病的医生,不等病人病入膏肓才动手;会救灾的,不等老百姓饿到绝境才赈济”。灾荒来了,他先减税,然后平价卖粮,用“常平仓”调节市场,既救了急,又不让国家亏太多。这经济思想,在当时可算超前了。

刘晏刚当转运使时,全国才两百万户,财政收入四百万缗;到他干到779年,户口涨到三百万,收入一千三百万缗,盐利占了一半。安史之乱后的唐朝,能缓过劲儿来,他功劳真不小。

这人啊,就像他自己说的,“钱就跟地上的流水似的,就看你怎么捡”。他愣是把商品经济这套玩明白了,还搞出了“水上高铁”——专业的漕运队伍,把粮食从江南运到长安,四十天就到,以前得八个月。均输法让他给用活了,桑弘羊首创的均输,他用在水运上,解决了长安的米贵问题,还培养了一帮专业船工,相当于古代的物流巨头。

盐政改革更是他的手笔,以前政府统购统销,盐价高得离谱,机构臃肿,开支大。他改成“民产官收商销”,盐官少了,盐价下来了,市场活了,税收还翻了好几倍。常平盐制度,跟现在的储备粮差不多,丰年收粮,荒年卖粮,稳得一批。

刘晏这人,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,就知道实实在在把经济搞上去。他主张“理财须以爱民为先”,通过休养生息,让大家有钱赚,国家才有税收。这种“放水养鱼”的想法,在当时可不多见。他搞的常平法,不光管粮食,还管各种商品,全国建仓储,设“经济情报员”,随时掌握物价动态,贱买贵卖,既平抑了物价,又给国家创收。

救灾的时候,他也不搞大水漫灌式的赈济,怕老百姓产生依赖。他说“王者爱人,不在赐与,当使之耕耘纺织”,让大家自己干活,国家在旁边搭把手,灾年减税,平价卖粮,这样既救了急,又不伤生产积极性。他在各州县存了三百万石粮食备荒,这心得多细。

刘晏的经济思想,说到底就一条:顺着人性来,让市场说话,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,别瞎添乱。他让大唐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,又活了过来,经济慢慢恢复,百姓也能喘口气。这样的人,放今天,也是顶级的财经大佬啊。

对后世有哪些影响-刘晏为唐朝做了哪些财政改革 (对后世有哪些认识)(图1)

回头看看刘晏的改革,漕运、盐政、常平,哪一项不是切中要害?他不是那种拍脑袋决策的官员,而是实实在在调研,找问题,对症下药。河道不通就清河,船不行就造好船,人不行就高薪雇佣,市场乱就设常平仓。一步步把大唐的经济链条重新转起来,这份本事,真不是一般人有的。

他最厉害的,可能是那种“看不见的手”的意识—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里起作用,政府当个守夜人就行。盐商自由运销,政府只在关键时候调控,既减少了腐败,又提高了效率。这种思想,比西方亚当·斯密早了好几百年呢。

刘晏去世后,他搞的那些制度慢慢被废了,唐朝的经济又乱了。但他的故事,还有那些经济智慧,一直被后人记着。一个能在乱世里把经济搞明白的人,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。


上一篇: 高骈-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-唐朝最后的名将 (高骈是谁) 下一篇:他在景龙政变中是怎么死的-武三思为何是唐朝外戚大臣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