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如何从藩镇之兵变成为北宋的正兵-厢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(是如何从藩镇出去的)
很多人都不了解北宋厢军的事情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厢军,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,在这个时期的,厢军,是一种能征惯战的,藩镇之兵,北宋建立之后,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用了,杯酒释兵权...
北宋的厢军,估计很多人听说过,但具体是啥、咋来的,可能就不太清楚了。最早“厢军”这词儿,出现在五代十国,那时候的厢军可不是吃素的,是能征惯战的“藩镇之兵”。北宋一建立,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搞了个“杯酒释兵权”,把兵权收了回来。对待厢兵,他用了招儿——“收其精兵”,把厢兵里的精锐都划到禁军里去了。剩下的那些没饭吃的厢兵呢,赵匡胤又搞了个“养兵”政策,把这支队伍留了下来,就这么形成了北宋独特的“禁军+厢军”的军队结构。
那问题来了,厢军从五代时期的强悍之兵,变成北宋的“正兵”后,咋就越来越软了?从能打仗的部队,变成了啥活儿都干、啥人都有、乱七八糟的队伍,成了宋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服务工具,还成了“三冗”里的“冗费”呢?
其实早期的厢兵,就是宋朝初期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产物。
五代时候的厢军,是藩镇割据的工具,跟统一王朝的“郡国兵”根本不是一回事,也不是啥固定制度。北宋建立后,赵匡胤要搞新的军事制度,为啥还留着厢军这种“旧兵”的形式?说白了,就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。宋朝刚建立,最大的事儿就是消除藩镇割据,实现长治久安。唐朝中期以后藩镇割据,五代十国政权换来换去,原因挺复杂,但藩镇之兵绝对是推波助澜的。
“人主之兴废,皆群卒为之,推戴一出,天下俯首听命”,这话说的就是赵匡胤自己。他当皇帝前,就是被手下士兵把黄袍往身上一披“推”上去的。后来赵普拿这事儿说服他收兵权,“杯酒释兵权”时,他也跟手下说:“你们手底下那些想富贵的人,哪天把黄袍披你身上,你想不当皇帝,可能吗?”
对赵匡胤来说,收兵权重要,安抚藩镇旧兵同样重要。比如乾德三年(965年)三月,宋朝把蜀兵调到京城,走到绵州时,这些蜀兵起义反宋,还拥立后蜀的文州刺史全师雄当头儿,结果川蜀地区乱成一锅粥,刚建立的北宋差点撑不住。
这些事都说明,怎么对待藩镇旧兵,是新王朝能不能稳住的关键。为了不让新王朝出乱子,赵匡胤基本把厢军(也就是藩镇旧兵)全“包下来”了,这也暴露了宋朝——这个靠兵变上台的王朝——在搞兵制时,保守得要命。
唐朝中期以后,均田制垮了,府兵制度也废了,募兵制成了主流。赵匡胤靠兵变夺权,所以沿用前朝旧的国家机器(包括军队)就成了北宋的一个特点。军事制度上,自然也沿用了中唐以后的募兵制。
但宋朝毕竟不是五代十国那些割据政权,赵匡胤他们搞制度时,不光看眼前,还把军事制度和社会稳定、长治久安绑在一起,想通过招兵来消除动乱。于是就有了“灾年募饥民为兵”的理论,还有“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”的招数,厢军制度就这么有了存在的“思想基础”。
这说明宋朝的募兵,已经不是单纯为了建军队了,还得考虑怎么维护社会稳定。统治者一边把厢军里的精锐挑出来充实禁军,一边又留着厢军的模式,剩下的“弱”的厢兵,基本全盘接收了——省得重新招人麻烦,又怕遣散了他们,社会再出乱子。
《宋史·兵志》里说:“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,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,或募饥民以补本城,或以有罪配隶给役。取之虽非一途,而伉健者迁禁卫,短弱者为厢军。”
厢兵的来源,主要有这么几类:
先说招募。第一种是招募灾民。古代交通差、物资少,天灾一来,灾民就成了最惨的群体。宋朝除了设救助机构,招灾民当厢兵也是一招,说白了就是灾年招兵,为了缓和矛盾、保住自己的统治。
当时有句话:“可以利百代者,惟养兵也。方凶年饥岁,有叛民而无叛兵;不幸乐岁生变,则有叛兵而无叛民。”啥意思?就是凶年招了兵,灾民变成兵了,就没心思造反了;要是太平年月兵造反,那就是兵的问题,不是民的问题。
第二种是子弟兵。厢军、禁军都喜欢招子弟,尤其是厢军,招子弟兵有好处:这些人世代有手艺,到官营手工业作坊能快速上手,保证生产队伍稳定。但坏处是,招子弟往往放低标准,兵的质量就难保证了。
王钦若就说过:“马步诸军,累经简阅,阙额渐多……或请选近甸丁壮,朕念取农民以实军伍,盖非良策。惟军伍之家悉有子弟,多愿继世从军,但虑父兄各隶一军,则须分别,以此不敢应募,今可晓谕许隶本军。”他还说:“此辈常从父兄征行,兵甲位伍,熟于闻见,又免废农亩而夺耕民,真长久之画也。”意思是说,军人家属子弟想当兵,但要是父子、兄弟分在不同军队,不方便,让他们跟着父兄所在的军队当兵最好,这些人熟悉军队,又不耽误种地。
第三种是突发情况招募。宋朝因为突发事招厢兵也挺常见,比如庆历年间,“招收广南巡海水军、忠敢、澄海,虽日厢军,皆予旗鼓训练”;熙宁年间,转运司请求,“诏京西路于有粮草州军招厢军三万人”;政和年间,“增置通济兵士二千人,备御前牵挽纲运”。这些都是为了临时任务招的兵。后来厢军数量越来越大,素质越来越差,尤其是突发情况招来的兵,更差。到最后,有些官员为了完成任务,直接把流浪汉都收编进来了。
第四种是补充缺失。古代军队伤亡、逃亡是常事,缺兵严重,不少军官还为了“吃空饷”隐瞒。所以军队之间会互相补充,按国家指令和官吏监管,有选择地调兵,补上急需的兵种,这样既满足需求,又不会让总兵员增加。
除了招募,厢兵还有一个重要来源:配隶。把罪犯充军,秦汉就有,叫“谪发”,到北宋,这制度更完善了,形成了配隶罪犯充军的完备法律基础。牢城兵之类的配军,就是配隶法的产物。配军大多要刺面,就是刺配,但也有不刺面的,所以分“刺面”“不刺面”两种。
北宋名将狄青,就是配隶出身的,还是“刺面”那种。他年轻时犯事,脸上刺字后发配从军,才有了后来的传奇。但像狄青这样的“人样子”太少了,大多数配军来了之后,就成了拖累。宋朝的配军制度,慢慢从单纯的刑罚,变成了国家以违法犯罪为借口,强制征兵的手段。配军在禁军、厢军里都有,厢军里最多,这也让厢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差——毕竟指望罪犯去打仗,太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