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-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(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)

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,外地将领拥兵自重,在军事、财政、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,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...

admin

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,外地将领拥兵自重,在军事、财政、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,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。简单说就是,安史之乱后,外地将领手握兵权,军事、财政、人事都不听中央的,这种情况持续了一百多年,直到唐朝完蛋。

其发生是因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设了一堆节度使,节度使管的地方叫“藩镇”。唐朝中央本来想靠这些藩镇平定叛乱,结果没想到,这些藩镇反倒成了唐朝乱套甚至灭亡的罪魁祸首。

其实啊,藩镇割据差不多就是安史之乱的延续;唐朝没了之后,五代十国那会儿的分裂,也跟这事儿脱不了干系。藩镇割据的问题,对唐代、五代乃至北宋都挺有影响的。

一说藩镇割据,大家下意识就觉得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四分五裂,快不行了。这么想其实有点偏,反而把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的事儿——什么政治风潮、经济变革、制度更替,还有文学艺术——都给模糊了,把一个半世纪复杂的历史,简单粗暴地扣了个“藩镇割据”的帽子。

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-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(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)(图1)

唐朝藩镇割据和乱的历史,得从安史之乱后说起。当时有句话叫“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”,意思就是安史之乱刚平,藩镇的祸事才刚开始。后来黄巢起义闹起来,“天下分裂而无纪”,紧接着就是五代十国,军阀混战,又是一片乱象。

不过说实话,从763年安史之乱平定,到唐懿宗时期黄巢起义爆发的乾符年间,大概一百多年里,藩镇的形势其实挺稳定的。藩镇数量最多的时候,也差不多固定在46个左右。

一、藩镇割据的起源

唐朝设藩镇之前,边地上有守捉、城、镇、军,统称“道”。711年,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(今甘肃武威)都督,为了防吐蕃,河西藩镇就成了唐朝第一个藩镇。

唐玄宗时期,开始设了一堆藩镇。比如713年设了幽州(今北京)节度使和朔方(今宁夏灵武)节度使;717年设了剑南(今四川成都)节度使;718年又设了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。到了天宝年间,已经有10个节度使了,就是后来说的“天宝十节度”:河西、范阳、陇右、剑南、安西、朔方、河东、北庭、平卢、岭南。

随着边地藩镇越来越多,府兵制慢慢被募兵制取代了。边地屯了大量的精兵,加起来49万士兵、8万匹战马,驻守在边疆。

天宝年间,安禄山一人兼着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跟史思明一起反了唐,一路打下了洛阳和长安,唐玄宗只能跑四川去。太子李亨靠着朔方的将士支持登基,成了唐肃宗。后来安禄山他们节节败退,本来投降的史思明又反了。

折腾了好一阵,唐朝接受了安史部将的投降,封他们当节度使。其中河北三镇最厉害,反中央的心也最重。后来这些节度使要么自己世袭,要么兵变上位,中央管不了,只能认了。不过他们也没啥实力敢彻底叛乱,其他大多数节度使还是朝廷任命的。

二、藩镇割据

1.泾原兵变

唐德宗那会儿,河北的藩镇叛乱,派去镇压的部队反手占了长安,德宗只能跑到汉中,花了4年才平定。这虽然是藩镇割据刚开始的叛乱,但范围越闹越大了。

2.河朔三镇

虽然唐宪宗派兵平了藩镇割据,但根儿没除,很多藩镇借镇压民变的机会扩大地盘。817年冬天下大雪,唐邓节度使李愬带着九千士兵,雪夜摸进蔡州,活捉了吴元济,平了淮西之乱。819年又平了淄青的李师道。沧景、卢龙、成德这些镇都归顺了中央,唐朝短暂回了光,全国表面统一,这就是“元和中兴”。

结果820年宪宗被宦官毒死,穆宗上来搞“销兵”(裁兵)。中央接收河朔,派去的长官一个个昏庸骄横。821年卢龙兵变,士兵把朝廷派的新节度使张弘靖抓了,还杀了他手下的人,“河朔三镇”又反了。新割据的朱克融、王廷凑、史宪诚坚持旧规矩。裴度带兵去打也没用,朝廷军费撑不住,只能认了这事儿。

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-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(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)(图1)

不过这时候藩镇多少收敛了点,比如成德节度使王元逵,“岁时贡献如职”(按时按节贡献,像正常官员一样)。后来黄巢打进长安,唐僖宗跑成都,王元逵的孙子王景崇还带兵去救驾,“供输相踵”(物资供应源源不断),王镕也“献马牛戎械万计”(献了上万马牛武器)。

3.唐末

唐僖宗以后,社会矛盾炸了,王仙芝、黄巢带着农民起义,唐朝让各镇士兵去围剿,结果全国冒出好多割据势力,比如杨行密、董昌、钱镠这些人,都趁机扩充自己地盘。881年黄巢打进长安,唐朝中央彻底散架了。

黄巢的叛将朱温投降了唐朝,还帮着平了黄巢军,唐僖宗挺信任他,封他当节度使,势力比当时最大的藩镇李克用还大。这下藩镇开始互相兼并打仗。到了唐昭宗,朱温把朝政大权抓得死死的。最后到唐哀帝,藩镇也没跟着唐朝灭亡,整个五代十国,都能看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,只不过有些藩镇不认中原政权,自己建王国、帝国。

三、割据类型

藩镇几乎成了分裂割据的代名词,一部藩镇史似乎就是混乱割据的历史。但这实际上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,唐代藩镇近50个,被列入《新唐书·藩镇传》最多不过8个,是不能代表整个藩镇的情况的。中晚唐时期藩镇可分为四种类型:

河朔割据型:主要在河北北部,大多是安史之乱后投降的旧部,代表是魏博、成德、卢龙三镇。这里的节度使不是中央任命,是本镇士兵拥立的,赋税也不给中央,自己分了。代宗到穆宗那会儿,朝廷好几次讨伐,最后都忍气吞声收场。

中原防遏型:不算割据的藩镇,主要在中原一带。这些大多是打仗时临时设的军镇,平时常驻几十万重兵,“严备常若有敌”(像随时有敌人一样警惕)。赋税基本自己够用。中原镇既是唐朝平乱的主力,也是乱兵经常闹事的地方。

边疆御边型:不算割据的藩镇,主要在西北、西南边疆,西北最典型。唐朝京西、京北本来是朔方军的地盘,德宗时朔方军被拆了,神策军控制了这一带,巩固了关中的军事地位。特点就是重兵驻扎,军费靠朝廷度支供应。

东南财源型:不算割据的藩镇,主要在东南,最典型的是浙东、浙西、淮南、福建、江西等八道。这里差不多相当于安史之乱前的采访使,只是地盘小点。特点是兵少钱多,是唐朝的“赋税之地”,和西北边镇、中原、河北那些重兵镇不一样。所以史书说“天下藩镇,东南最宁”(最太平)。

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-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(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)(图1)

四、唐代藩镇形势

第一,唐朝藩镇割据主要就表现在河朔,河朔又集中在三镇。剩下绝大多数藩镇都是唐朝控制的地方政权,不算割据。节度使基本是中央派去的,他们动乱就是内部兵变,不是要割据叛乱。

第二,中原、边疆、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割据,但因为地理不同,影响了唐朝的政治、财政、军事。东南型靠财力支撑朝廷,边疆型靠武力保住关中,中原型靠军事镇住叛镇。河朔割据怎么变,就看这三类藩镇啥样,这叫“制约性”。

第三,这几类藩镇的关系,唐代宗时就定下来了,最后黄巢起义把这格局打乱了:重要的中原型藩镇大多被朱温吞了;李克用、李茂贞占了河东和西北边镇一部分,跟朱温对着干;东南型藩镇也不给唐朝供钱了。五代十国历史明显受这影响:北方五个小朝廷打得你死我活,南方几个小王国相对安稳,差不多反映了唐代北部藩镇(河朔、中原、西北边疆)重兵乱、南部藩镇(东南)兵少安定的区别。

五、唐代藩镇的影响

藩镇割据让唐朝中央实际管的地盘小了,吐蕃、回鹘这些以前臣服唐朝的少数民族,也建了自己的割据政权,吐蕃还跟唐朝打过仗,陇西一带丢了一多半。

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-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(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)(图1)

唐宪宗初年,宰相李吉甫写《元和国计簿》,里面有15道71州不上报户口,导致税户比天宝年间少了四分之三,对唐朝经济影响特别大。


上一篇: 为何没有造反推翻慈禧太后-曾国藩镇压住太平天国后 下一篇:揭秘藩镇割据的由来-藩镇割据的实质是什么 (揭秘藩镇割据案例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