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国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思想家-著有-蒙田-随笔集 (法国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作品)
蒙田,1533.2.28,1592.9.13,,法国文艺复兴后期、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、作家、怀疑论者,主要作品有,蒙田意大利之旅,随笔集,热爱生命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...
蒙田这人,十六世纪法国的,现在读起来还觉得特别对味儿。他是文艺复兴那会儿的,写书、琢磨事儿,还老怀疑这怀疑那,主要作品有《蒙田意大利之旅》《随笔集》《热爱生命》。现在的人好像特别爱他,不像别的老古董,隔了几百年就没多少人提了。
在十六世纪的作家里,能被他圈粉的现代人还真不多。他算是个爱挑刺儿的批评家,看事儿特冷静,像个旁观者,盯着人琢磨;也是个爱琢磨文化的学者,不管是西方的还是别的啥文化,他都能扒拉扒拉说几句。

蒙田,全名 Michel de Montaigne,1533年到1592年,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,就靠这本《随笔录》三卷,现在还有人翻。
《随笔录》在西方文学史上地位挺高,他这人挺有意思,一上来就说:“我写的东西啊,素材没别的,就是我自己。”(je suis moi-meme la matiere de mon livre。)读他的东西,总感觉这人穿越过来的,跟我们想的差不多。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,想法多得装不下,被誉为“思想的宝库”。
他妈妈是西班牙那边过来的,爸爸是个小贵族。那时候贵族都觉得当武夫才是正经,读书?不存在的。所以他老说自己不是学者,就是随便翻翻书,想到啥记啥,也不润色,跟唠嗑似的,“闲话家常,抒写情怀”。
翻他的《蒙田随笔全集》,真就能看出这调调。他当时肯定没想到,这正合现在人的胃口——谁不爱看点真实、不装的东西啊?
37岁那年,他继承了乡下的一片地,直接躲进圆塔三楼的藏书室,过起了隐居日子。他说这是学“怎么死得舒服”,其实就是不想跟社会上的人打交道,就想自己安安静静待着,琢磨点东西,写点东西。
不过他的隐居不是躺平,是闷头干。除了看书研究,他还使劲写。从1572年开始,一直到他1592年去世,这二十年里,他就闷头写,把自己脑子里那些想法、琢磨的事儿都记下来,攒成了那本厚厚的《随笔集》。

他后来名声传到英国,培根写散文就受了他不少影响。不过十七世纪有些人嫌他散文太散,不像正经文章,结果到了十八世纪,狄德罗反倒喜欢这种“乱”,说这才是自然的样儿。
有些作家啊,脑子里的弯弯绕绕特别多,啥层面都有,所以不管啥样的人都能从他那儿挖到点东西,蒙田大概就是这样。四百多年过去了,证明他跟莎士比亚、苏格拉底、米开朗琪罗一样,是个能传下去的人物。他自己的随笔也说,这玩意儿“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”。
《蒙田随笔全集》一共107章,一百多万字。最出名的一篇是《雷蒙·塞邦赞》,把他的怀疑论哲学说透了。
现在这社会太浮躁,太浅了,与其像行尸走肉似的晃荡,不如看点有脑子、有内容的书,干裂的心田里,这玩意儿就是一汪清泉。
他当年的法国,打了三十年宗教仗,老百姓苦得不行,早就烦透了暴力。结果《蒙田随笔文集》里的智慧让人眼前一亮,就成了很多法国“老实人”的枕边书,滋润了不少人的心。

蒙田这人特博学,随笔里啥都有,用的还是古法语,还引用希腊、意大利的话,拉丁语更是到处都是。日常生活、老规矩、人生道理,啥都聊,尤其爱引用古希腊罗马那帮人的说法。
书里他老说自己,剖析自己,读着就像听人聊天似的,特亲切,文学味儿也足。这书简直就是十六世纪各种想法的大杂烩,有“生活哲学”的美称。语言也直白,不装,在法国散文史上地位挺高,算是开了随笔的先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