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-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汤和 (朱元璋对汤和的评价)
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与汤和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看,明史·汤和传,开头,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,从取和州,时诸将多太祖等夷,莫肯为下,和长太祖三岁,独奉约束甚谨,太祖甚悦之,这跟...
说到朱元璋和汤和,知道的人可能没那么多,但这两人的关系,在明初可太有意思了。翻《明史·汤和传》开头,就能看出汤和这人结局差不了——当年取和州的时候,其他将领大多跟朱元璋平起平坐,谁都不肯低头,唯独汤和,比朱元璋大三岁,偏偏对朱元璋的约束特别守规矩,朱元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
这事儿跟徐达有点像,早先在滁州,徐达替朱元璋当人质换孙德崖,也是结局好的伏笔。
不过汤和也发过牢骚。驻守常州那会儿,有次请示的事儿朱元璋没满意,他喝醉了就抱怨:“我守这城,跟坐屋脊似的,左看左边动,右看右边动。”毕竟平时对你那么恭敬,你却这样对我。朱元璋听了,心里就记恨上了。
洪武三年大封功臣,朱元璋数落汤和打陈友定时犯的错,只封了个中山侯。后来打中原回来,又说汤和在福建放了陈友定的余孽,导致八个郡又乱了,班师时还被秀兰山的贼偷袭,死了两个指挥,所以封不了公。
洪武四年,让汤和当征西将军去打明夏。结果呢?戴寿守着瞿塘关,江上还架了铁索,又赶上大雨,汤和在大溪口一待就是几个月,动不了。后来傅友德从秦陇那边打进去,廖永忠破了瞿塘关,汤和才带着人跟上去。回来论功,傅友德、廖永忠都拿了上赏。
当时的明夏,明玉珍都死了五年了,明升才十五岁。这仗本来是给汤和送功劳的,朱元璋对他表现特别不满,后来直接跟汤和说:“我让你去打蜀,你却在归州磨磨蹭蹭不肯进。要不是傅友德翻山越岭进了剑阁,戴寿能撤了瞿塘的兵回去救汉州?廖永忠能趁机破关?后来打保宁,你又不上。你是跟我从濠梁就跟着的老人,军功不少,按说该封公,可你功过不相抵,只能当第一侯。现在又不能自己争气,让别的将领抢了功劳,我真替你可惜!”
汤和这会儿算是彻底摸透朱元璋的性子了,加上自己确实不行,只能一个劲儿磕头谢罪。
洪武五年北伐,汤和跟着徐达,本来又是个升官的机会,结果徐达打得不利,汤和在断头山还吃了败仗,死了个指挥同知。朱元璋呢?压根没问。
洪武十一年,汤和进封信国公,朱元璋给的诰书里写着:“居旧将之行,惟守毗陵于忠有慙,朕念相从之久,泯前过而论见功。”翻译过来就是:你当老将领,守常州时忠心有点不够,但我念着你跟我时间久,不提以前的错,只看现在的功劳。诰书里也写着他功劳:“东平越地,南下八闽,西擒察罕脑儿酋长,下巴蜀,颇有其功。”先批评一句,再给功劳,意思就是:封你为国公是抬举你,别忘了你犯过错,是我朱元璋不跟你计较。
洪武二十一年,汤和年纪大了,想回家养老。当时开国六公爵,徐达、邓愈、李文忠都走了,剩下的公侯都在京城,看到汤和先开口,才一个个跟着提出来。这就是眼力见啊。
朱元璋同意了,在凤阳给他们盖房子。那会儿浙闽倭寇闹得凶,朱元璋对汤和说:“你虽然老了,再替我跑一趟。”汤和没含糊,沿海修了几十座城,用了几万人,百姓还有抱怨的,汤和说:“干大事的人,别计较小委屈。”后来嘉靖年间倭寇厉害,汤和修的城都挺结实,浙江人靠这些城保命,好多人都怀念他。
朱元璋的用人水平,确实没得说。
洪武二十三年,汤和病得说不出话,朱元璋当天就去看他,叹了好久。病情刚好点,就让汤和儿子接他进京,坐车进宫。洪武二十七年,汤和病得更重了,朱元璋想见他,让人用安车接进宫,亲自拍着他,聊过去一起打天下的旧事,还有打仗时的艰难。汤和说不出话,只能磕头,朱元璋都哭了,赏了好多金帛当葬费。感情这么深,还有什么可求的?
汤和晚年,胡蓝案闹得凶,李善长、蓝玉他们都死了,汤和行事更小心了。每年进京一次,听到的国事议论,一句都不敢往外说。从早先守规矩、发牢骚,到后来伐蜀认错、主动退休,再到晚年越来越谨慎,没学胡惟庸得寸进尺,也没学蓝玉嚣张,就顺着朱元璋的性子来,小心点,总没错。这大概就是官场保命的法子吧。

朱元璋的用人水平还是毋庸置疑的。
洪武二十三年,汤和因病失声,朱元璋“即日临视,惋叹久之”,病情刚有些好转,又让汤和的儿子把他迎接至京师,坐车入宫。洪武二十七年,汤和病情更加严重,朱元璋“思见之,诏以安车入觐,手拊摩之,与叙里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。和不能对,稽首而已。帝为流涕,厚赐金帛为葬费。”
感情如此之深,夫复何求。
汤和晚年,经历了胡蓝案,听闻了李善长、冯胜、蓝玉、傅友德之死,行事愈加谨慎,在他每年一次的入京朝见,所听关于国事的议论,不敢向外泄露一句。
从汤和刚开始的“约束甚谨”、驻守常州的牢骚;到伐蜀之战后的顿首谢罪、春秋高思归故乡的乞骸骨;再到晚年的“益为恭慎”,没有胡惟庸的得寸进尺,没有蓝玉的骄姿蛮态,只在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行事态度,跟随领导性格的转变而转变,小心驶得万年船,或许这就是官场中明哲保身的最佳方式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