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真相竟然是...-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 (历史真相竟然是假的)
有句话叫,马虎失街亭,大意失荆州,说的是马谡失街亭,关羽失荆州这两件事,这两件事又被认为是因疏忽大意刚愎自用而造成失败的典型事迹,先不提马谡,每次听说大意失荆州这句话,我自是愤愤不平,诸葛亮,隆中对,...
有句话叫“马虎失街亭,大意失荆州”。
说的就是马谡丢了街亭,关羽丢了荆州这两档子事。后来啊,这两件事就成了“因为马虎、刚愎自用搞砸事”的典型例子。
先不提马谡。每次听到“大意失荆州”这话,我就来气。

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里给刘备划的道儿是:“以后天下有变,就让一员大将带荆州的兵打宛城、洛阳,您自己带益州的兵出秦川,那时候老百姓谁不拿着吃的喝的欢迎您?真能这样,霸业能成,汉室也能兴起来。”
荆州和益州是蜀汉的命根子,少一个都不行。结果荆州在关二爷手里一丢,刘关张一辈子在东汉末年折腾,非要搞出个王图霸业的理想,这下全成了笑话。
“大意失荆州”这话,就爱强调“大意”俩字。这么一强调,锅全让关二爷背了。然后后面蜀汉猇亭惨败、刘备死在白帝城、诸葛亮姜维后来只能靠北伐守着……故事一路往悲情路上走,大蜀国好像从关二爷“大意”开始,就倒了血霉。
我一直觉得,关羽丢了荆州,真不是因为他“大意”。所以每次听到这话,我就来气,不认这个理儿。
咱们先看看,荆州出事前,都经历了啥。
建安二十年,刘备占了益州,孙权就找借口说:“之前借给你的该还了吧?”刘备嘴上说:“等我拿下凉州再还。”当然,这是《三国演义》里戏台上的说法,当不得真。
其实历史上压根儿就没啥“借荆州”这回事。
东汉末年华夏分十三州,荆州是其中一个,地方大得很,差不多现在湖北、湖南全境,还有河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一部分都是。这么大块地,东吴能借给刘备?
刘备从孙权那儿拿的,其实是南郡北边一小块地方。严格说不能叫“借”,得叫“换”——两家各退一步,刘备把手里某块地盘给孙权,孙权把南郡北边这块地给刘备,各取所需。我琢磨着,刘备换来的就是南郡北边,暂且叫它“北南郡”吧。
后来孙权就想把这“北南郡”要回去。刘备又不是傻子,你说要就要?我得捞到好处才行。孙权又拿不出能让刘备心动的条件,俩人就这么一直磨磨唧唧,摩擦不断。
建安二十年,刘备死活不还“北南郡”,东吴的吕蒙就直接动手,偷袭了刘备手下的长沙、零陵、桂阳这些地方。刘备气坏了,亲自带军找孙权算账,关羽守着荆州,也对东吴虎视眈眈。眼看俩人就要打起来。正好这时候,刘备前脚刚占益州,曹操后脚就占了汉中,直接威胁到蜀汉。刘备没办法,只能在荆州这边让步,跟孙权签了个“蜀吴荆州联合公报”,发了些文件,说俩人平分荆州。荆州的事儿算暂时压下去了。
东南边没后顾之忧了,守荆州的还是蜀汉头号大将关羽关云长。刘备就腾出手和曹操在汉中打了两年的拉锯战,就是“汉中之战”。刘备刚开始打得不顺,直到黄忠在定军山砍了曹魏西线大将夏侯渊,形势才好转。加上赵云在汉水那边打了个漂亮的胜仗,曹操最后放弃了汉中,刘备也当了汉中王。
这时候,诸葛亮《隆中对》的设想算实现了:刘备在西北出汉中,关羽在东南出荆州,就像螃蟹的两只大钳子,夹着曹魏,准备来个“重钳出击”!
刘备刚当上汉中王,关羽就开始北伐了,这就是在落实《隆中对》。要是顺利的话,刘备肯定也得从汉中往北打。
那时候,曹魏那边反曹的人,都打着“复兴汉室”或者“反对苛捐杂税”的旗号响应关羽。曹操派了征南大将军曹仁守着南阳郡的樊城,摆明了就是防关羽的。
战争一开打,关羽带着比曹魏少的兵,孤军北上,硬是把曹仁打得缩在樊城里不敢出来。曹魏又派左将军于禁带七军去救樊城,关羽直接水淹七军,斩了庞德,活捉了于禁。
樊城里的曹仁慌了,许都的曹操更慌了。建安二十四年那个秋天,南方下着大雨,又冷又湿。曹操戎马一生,第一次真慌了。想当年,他年轻一个人去刺杀董卓,官渡硬刚强大的袁绍,赤壁大火里逃窜,潼关被马超逼得割须弃袍……这些事都没让他怕过,因为总有回旋的余地。可这次不一样,关羽打垮了樊城的防线,往曹魏地盘推进了六百多里,围了襄阳,过了汉江,兵锋都快指到许都了。
曹魏的根基都晃动了,这才是他怕的——他知道自己可能要成第二个袁绍了。
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,关羽到了他人生最巅峰。《三国演义》里用“威震华夏”四个字形容他。不光三国历史,整个中国历史上,可能也就关云长一个人配得上这四个闪亮的大字。
于禁的部队全没了。曹操又派徐晃去支援。徐晃到了却不敢打,连他手下都看不过去,骂他胆小。徐晃憋着没动,等曹操陆陆续续给他派了十二个营的兵力,他才带着优势兵力猛攻关羽,解了樊城之围。
旁边看戏的孙权有两个选择:要么从东边打徐州帮关羽,要么回头偷袭关羽的后方。
要是选第一条,曹魏估计就完了。
东吴那帮头头琢磨来琢磨去,选了第二条:打曹操太远,还可能让刘备捡了便宜,不如偷袭关羽,拔掉这颗钉子,把刘备在荆州的势力全清了。
在许都的司马懿、蒋济都看穿了孙权的小心思,劝曹操别迁都。
当年十一月,东吴的士兵偷偷往西走,对关羽发动了冬季进攻。吕蒙和陆逊演双簧,一个装病,一个领兵。穿着白衣渡江,偷袭了江陵。
陆逊占了夷陵、秭归,断了关羽回西川的路,吕蒙则拿下了江陵。
南郡太守糜芳,当朝国舅,荆州军里排第二,仅次于关羽,结果投降了东吴,把整个南郡都献了。关羽的后方就这么被东吴轻松拿下了。加上唯一能帮他的上庸守将刘封、孟达拒绝出兵,关二爷只能败走麦城。
这不是大意,是无奈。跟当年楚霸王垓下被围,简直一模一样。
换我处在关二爷那个境地,谁也救不了啊!
关羽北伐这么大的事,肯定是蜀汉全盘决定的,不是他自己瞎折腾。
他先打曹仁,曹仁后来可是曹魏的大司马大将军,史书说“曹大司马的勇猛,孟贲、夏育都比不上,张辽排第二”。先秦能举鼎的孟贲、夏育,能比曹仁厉害多少?张辽够牛了吧,带着八百人打垮东吴十万大军,曹仁比张辽还厉害。结果曹仁被关羽打得缩在樊城,连弃城的心都有了。
他又打于禁,史书说于禁“最稳重踏实”,是曹家最稳的将军,跟曹操南征北战30年,伐陶谦、战吕布、拒袁绍、斩刘辟、杀眭固、降梅成,本事大得很,带几个警卫就能平叛。荆州战役前,曹魏真找不出比他战功更高的将领。结果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,活捉了。
最后他打徐晃。徐晃是曹营治军最好的将军,几乎没输过,曹操都说他是“我的周亚夫”。徐晃根本不敢跟关羽硬碰,等援兵多了,才敢带着人多打人少。
而且曹仁身边有满宠,于禁身边有庞德,徐晃身边是整整十二个精锐营。
这是曹魏的生死战,曹操往荆州不断投人投钱;这也是东吴的生死战,孙权不惜撕毁盟友关系,偷袭关羽。
这是蜀汉的生死战,可关二爷除了自己拼,啥支援都没有。失败是肯定的,不是大意。
他前面是三国最豪华的对手阵容:曹家夏侯渊死了,张郃守西线,张辽守东线,剩下的曹仁、于禁、徐晃这几个最能打的,全拉到襄樊战场跟他轮番打。他身后是吕蒙、陆逊这两个东吴大都督,天天玩阴的,背后捅刀子。
打不下樊城他能想到,盟友背叛他也能想到,但他真想不到,自己家的国舅爷能把铁桶一样的大后方给卖了。
总有人说关羽太傲。举个例子:之前糜芳不小心烧了粮草,关羽出征前说“等我回来收拾你”。这就被说成糜芳怕关羽回来罚他,所以投降了东吴。还有孙权给儿子提亲,关羽说“虎女怎么会嫁犬子”,意思是“我女儿这么厉害,怎么能嫁给你儿子”?
他是一军主帅,犯了军法就得罚,不然怎么服众?估计是看在糜芳是国舅爷的份上,才说“回来再罚”,不是“立刻就罚”。
蜀吴时打时和,关系又敌又友,特别敏感。这时候孙权跑来提亲,刘备看了会怎么想?肯定觉得孙权在挑拨离间啊!关羽不仅拒绝,还说难听话,其实是在向刘备表忠心。
关二爷的情商、智商都是顶尖的,哪儿来的傲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