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-而宋朝的翰林学士又有哪些职权 (翰林学士是)

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,历唐末、五代不断演变发展,到北宋前期翰林学士的供职机构便已成熟设置,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,翰,,根据,说文解字,其解释为,天鸡赤羽也,翰林之名,最早出现于西汉,不...

admin

翰林学士这词儿,得从唐代说起。唐末五代一直变着,到北宋前期,翰林学士的供职机构就算成熟了,在古代政治里可是个重要角色。“翰”字,按《说文解字》说是“天鸡赤羽也”,不过翰林这称呼,最早在西汉就有了。但那时候“翰林”泛指有学问的人,不是官名。到了玄宗时期,“翰林学士”这称呼才算正式冒出来。不过唐代的翰林学士还没正式的隶属机构,也不在国家编制里,属于临时差遣那种。从一出来,他们就管写诏书、当顾问,后来皇权越来越强,他们的权力也跟着变大。到了宋代,又跟唐、五代比,有了新变化。

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-而宋朝的翰林学士又有哪些职权 (翰林学士是)(图1)

那宋代的翰林学士平时都干啥呢?主要还是草拟诏令、给皇帝当顾问出主意。其实他们权力挺大,不仅能推举官员、派别的差事,还能制礼作乐、编典籍,可以说,宋代政治文化里到处都有他们的影子。北宋前期这官职老变,草拟诏令的具体流程大概是这样:皇帝派内侍来叫人——学士进院写诏书——拿到中书宣读——最后文书锁在学士院里。

宋代中央有个翰林学士院,这沿袭的是唐代的制度。唐代就有翰林学士、知制诰,是皇帝的亲信顾问,地位挺重要。到了宋代,又给定了资历权限,成了那种既清贵又显赫的官。能进翰林学士院的,基本都是文学好手。里面资格最老的叫翰林学士承旨,下面是翰林学士、知制诰。承旨不常设,其他学士也没固定人数。学士院的职权就是起草朝廷的制诰、赦敕、国书,还有宫里用的文书,跟着皇帝出巡的时候,当顾问。

说白了,就是皇帝的秘书处加参谋。《通考·职官考八》里说:“其为翰林学士者,职始显贵,可以比肩台长,举武政路矣!” 要是官员进了院但还没授学士,就叫“直院学士”;要是学士缺人,其他官员临时管院里文书,就叫“学士院权直”或“翰林权直”。《宋史·职官志二》里记载:“凡他官入院,未除学士,谓之直院学士,他官暂行院中文书,谓之权直。自国初至元丰,官制行,百司事失其实,多所釐正,独学士院承唐旧典,不改。” 还有一类人,虽然挂着翰林名号但不属于学士院,专门给皇帝讲儒经的,叫“翰林侍读学士”或“翰林侍讲学士”,官阶低的叫“崇政殿说书”。

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-而宋朝的翰林学士又有哪些职权 (翰林学士是)(图1)

神宗之后,这官职老变,叫了经筵官,一般都是别的官兼职。北宋前期,翰林学士要是被派去干别的活儿,比如当知开封府、三司使什么的,就不在院里供职了,所以必须带着“知制诰”这个职,才能真正管诏命。直接给皇帝写麻制、批答还有宫里用的文书,叫“内制”;要是单称知制诰,奉皇帝或宰相的命令,分房写官员升迁、磨勘、换差遣这些制词,就叫“外制”,合起来叫“两制”。神宗元丰改制后,翰林学士虽然不能再兼别的职,但还是带着知制诰。要是缺人,就让侍中、给事中、中书舍人他们兼直学士院。南宋的时候,还有尚书兼权翰林学士,但不带知制诰的。


上一篇: 它设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-祠禄制作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 (之前设置) 下一篇:宋朝为什么会重文轻武-为了防止唐朝的悲剧重演 (宋朝为什么会分成南宋和北宋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