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它设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-祠禄制作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 (之前设置)

祠禄制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,隋唐未兴,明清不继,是宋朝佑文政策的产物之一,它虽可以溯源至唐代的宫观使制,但性质却颇不相同,唐代的宫观使,是实际执掌宫观事务的宫观官,而宋代的祠禄官,虽叫做,监某庙,、,...

admin

说起宋朝的祠禄制,这玩意儿挺有意思,两宋独一份,隋唐没有,明清也没继承,算是宋朝“佑文”政策下的一个产物。它虽然能追溯到唐代的宫观使制,但性质差得还挺远。唐代的宫观使是实实在在管宫观事务的官,但宋朝的祠禄官,虽然也叫“监某庙”“提举某宫观”,其实跟宫观事务关系不大,“祠”和“禄”基本脱钩,就是挂个名领份工资罢了。这制度从宋真宗那会儿开始,本来是想让高官退休后享享福,“佚老优贤”,算是一种福利。

它设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-祠禄制作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 (之前设置)(图1)

清代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》里说得很清楚:真宗设玉清昭应宫使,让王旦当,后来王旦退休,就命以太尉兼这个宫使,给宰相半俸,祠禄就这么开始了。那时候的祠禄官,“莅兹重职,允属台臣”,得的都是大人物,数量少得很。后来王安石变法,祠禄制变了味,成了安置反对新法的人的名头,空缺多了起来,对象也向中层官僚放开,以前就几个人,后来变成快一百人。再往后发展更猛,到了南宋初年,能查到的祠禄官就有一千四百多,要知道南宋地盘比北宋小,宫观也少,这个数字确实吓人。

南宋中高层士大夫,很少有没得过祠禄的。要是被弹劾了,要么自己“请祠”,要么“落职奉祠”。对于那些一心想建功立业的人来说,这肯定是人生挫折,但对那些不想升官或者升不上去的人来说,倒也算条不错的退路。比如大儒朱熹,当官时间不长,还老嚷着“请祠”,因为对他来说,“奉祠”挺好:不能在朝廷施展抱负,那就回家讲学、写书,国家照样给钱。

它设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-祠禄制作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 (之前设置)(图1)

因为“祠禄”在南宋泛滥,很多仕途不顺的人都摸清了“请祠”的退路,朝廷压力也大。所以史学界评价不高,比如香港的梁天锡先生,觉得它不光增加财政负担,还搞坏了士风和吏治:第一,党人奉祠,党祸更厉害;第二,贪吏奉祠,聚敛成风;第三,失职了去奉祠,吏治越来越差;第四,行为不端去奉祠,士风大变。这些话听着挺有道理。

不过换个角度看,祠禄制也有好处,特别是对南宋文学和学术的影响,得给点正面评价。


上一篇: 为何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-作为唐朝后的第一个大统一宋朝 下一篇:翰林学士起始于唐代-而宋朝的翰林学士又有哪些职权 (翰林学士是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